擺在超市冷藏區的牛奶就一定是鮮乳嗎?很多保存期限長達 60 天、120 天的進口乳,明明不是鮮乳,卻在放在冷藏區與國產鮮乳一起銷售,造成消費者混淆。行政院原拍板,未來保存期高於15天者不能標示為「鮮乳」,但據傳因美日壓力,政策將急轉彎,本週五(14日)將召開協調會議。
鮮奶標示反覆急轉,讓酪農界再次地震,國際貿易及畜牧學者則認為,政府有責任提供正確資訊給消費者,且須兼顧本土乳業,誠實標示是避免混淆的最佳解方。

酪農做實驗,進口「鮮」乳,放置常溫數十天都不會壞
進口長效乳與國產鮮乳究竟有什麼差異?
台大動物科學系名譽教授徐濟泰表示,鮮乳殺菌溫度較低,微量營養素並未流失,但也仍含有微量的孢子,因此運從輸到銷售都必須全程冷藏。但 ESL 乳(長效乳)、保久乳殺菌溫度較高,微量營養素流失之餘,細菌已全滅,因此保存期限較長,若是無菌包裝更不必冷藏。(閱讀「鮮乳定義」點選這裡)
中華民國酪農協會第三屆理事長顏志輝,定期採買市售國產鮮乳及進口液態乳做實驗,在記錄採買日期後,就將國產鮮乳及進口乳置於常溫,每日觀察變化,實驗結果顯示,進口乳與國產鮮乳有極大差異。
顏志輝表示,當鮮乳出現狀況時,內部會產生氣體、膨脹,部分低溫殺菌的國產鮮乳放一天,包裝明顯膨脹且爆裂,但進口乳部分,日本北海道牛乳 在35 天後爆裂,其餘包含好市多品牌牛乳、紐西蘭牛乳等,在常溫下靜置超過 60 天也未見膨脹,而後他親自送驗,進口長效乳送驗結果均為無菌,「根本不是鮮乳!」


行政院長拍板,卻傳因國際壓力可能再轉彎
雖然進口長效乳實質並非鮮乳,但過往卻任由業者標示為鮮乳,甚至將長效乳放置於冷藏區中,混淆消費者認知,將近兩千名國人與酪農於去年留言附議,要求鮮奶標示需「名符其實」。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進口「鮮奶」常溫 80 天還沒壞,為何也能標鮮奶?政策再度急轉彎,專家酪農均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