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政府推「漁電共生2.0」,拉農漁會、養殖協會進場「整合輔導」,能讓漁電走上正途?

更新時間:2025/03/04 03:44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漁電共生」政策上路以來爭議不斷,多數案場設計不適合養殖,導致漁民離場甚至棄養,日前更爆發漁民因無法養殖,遭台泥公司求償上億,凸顯漁民面對大型開發財團時的制度不平等。(閱讀新聞背景點選這裡)

「漁電共生」政策上路以來爭議不斷,多數案場設計不適合養殖,導致漁民離場甚至棄養,日前更爆發漁民因無法養殖,遭台泥公司求償上億,凸顯漁民面對大型開發財團時的制度不平等。(閱讀新聞背景點選這裡)

為減少爭議,政府推出「漁電共生新制」,開放由養殖協會或農漁會擔任漁電共生合約「第四方」,協助土地整合及養殖技術輔導。但光電業者擔心地方勢力藉新制「再剝一層皮」,漁業團體認為,各地養殖經驗不同,加上土地開發利益複雜,若政策本身不修正,民間單位難發揮實質作用。

漁電共生不斷在西海岸蔓延擴張,但是在養殖事實與產量上,卻備受質疑。(攝影林吉洋)

政府宣傳漁電共生新模式,由三方變成四方

農業部漁業署表示,為讓漁電共生符合養殖作業使用,希望從案場設計之初就由養殖漁民參與設計。為此農業部及經濟部能源署合作,希望能媒合養殖團體(包括各縣市養殖協會、農漁會組織)參與,協助農漁民與光電業者溝通,並給予專業養殖建議,並在漁電共生案場需要時,媒合農漁民進場養殖。

原本的漁電共生公版合約,為地主(甲方)出租魚塭土地給開發商(乙方),如果該土地上原本有承租養殖戶(丙方),則必須保障承租戶的優先養殖權。新的制度則改變原本的三方關係,再加入養殖協會(或農漁會團體),成為合約上的「丁方」,提供技術支援與溝通協調服務,也希望憑藉農漁團體力量,弭平阻力與抵制。

依照新制,除了地主與電商、養殖戶外,更加入養殖團體作為第四方。(經濟部簡報,記者截圖)
對經濟部能源署而言,希望養殖、農漁團體參與,功用在於協助整合土地,擴大規模。(經濟部簡報,記者截圖)

土地開發利益複雜,難寄望養殖協會或農漁會整合

針對新制,嘉義縣養殖生產區執行長陳泓碩認為,土地整合涉及利益複雜的土地開發,非養殖協會能夠協調,政府希望地方實力強大的農、漁會出來整合土地,若能得到農業金庫融資更好,但難度很高。他認為,不論協會或農漁會,都是理監事團體,要牽涉的是非、利益太多,未必能夠達成共識。

台南市區漁會總幹事林鈺昕認為,若從好處想,新制希望請農漁團體幫忙守護漁民立場及權益,但往負面想,則是希望由法人團體出來擺平糾紛。

林鈺昕直言,早期台鹽綠能整合土地的作法相當粗暴,直接找地主排除承租養殖戶,任由開發商去搶占圈地,等到合約由大型開發商接手,簽約時的「保證」跟「承諾」不見了。「漁電共生法規是養殖,實際審查跟開發卻是由光電商主導,這是兩條平行線,永遠無法交集。」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政府推「漁電共生2.0」,拉農漁會、養殖協會進場「整合輔導」,能讓漁電走上正途?」。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114 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一段 365 號 7 樓

readr@readr.tw

©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