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漫步在台灣的海岸線上,是否曾注意到腳下的塑膠垃圾,或是海面上漂浮的廢棄物?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污染,正逐漸侵蝕我們賴以為生的海洋環境。陳徵蔚教授以親身經歷,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台灣海洋的現況。他與夥伴們潛入海底,目睹了如「寶特瓶海」般的震撼景象,揭示非法捕撈對生態的破壞,以及微塑膠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透過這些真實的故事,作者呼籲我們正視海洋污染問題,因為拯救海洋,就是拯救我們自己。
(以下內容摘自《海洋在哭:一位教授的潛水淨海行動》一書,文字經寶瓶文化授權。文中部分小標由《上下游》另行編輯,與原書無涉,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該書。)

海洋垃圾汙染是全球的危機
海洋垃圾汙染其實不只寶特瓶,還有一種約手掌大小、紡錘狀的藍色浮球,被稱為「浙江魚」或「浙江藍」,也經常出現在台灣東北角、西部沿海、澎湖、綠島,且數量非常龐大。
這種浮球原本被使用於刺網之上,可能是漁網破損後,浮球隨海漂流,從浙江來到台灣,距離至少 400 至 500 公里。
我在台灣東北角、澎湖南方四島時,都曾經在沙灘上發現大量的浙江魚浮球,撿不到十分鐘,就可以裝滿一大袋,每袋至少一百多支。
由此可知,海洋垃圾汙染是全球的危機,並不是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問題。
每人每週吃下一張信用卡
看得見的塑膠,能夠透過海洋清潔撿上岸,還勉強能夠處理;更令人憂心的問題,其實是塑膠破片或微塑膠。塑膠可以留存數千年,當它們被丟棄、掩埋後,並不會消失,而是不斷裂解或降解,變成越來越小的塑膠破片。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書摘】漂流的塑膠,沉沒的生態:一位教授的海洋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