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濟泰 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名譽教授
相較於米飯、蔬菜,「鮮奶」算是台灣餐桌上非常年輕的食物。現在街角超商、超市裡時刻能買到鮮奶,年輕國人習以為常,但對年紀稍長的國人來說,這一瓶瓶的鮮奶得來不易,更是台灣步入先進國家的象徵。
然而究竟什麼是「鮮乳」?近年市場出現了進口「長效鮮乳」,不但混淆國人的鮮乳認知,也突顯出我國法規久未更新。近日行政院拍板,只有保存期限在 14天 以下才能稱為「鮮乳」,筆者建議,應趁此機會釜底抽薪,重新定義鮮乳,並規範加工、運輸及展售方式,讓國人能享受到更多美味的鮮乳。

台灣餐桌上的牛奶始於保久乳,鮮乳近期才出現
筆者生於 1959 年,童年裡僅在幼兒園時喝過一次瓶裝牛奶,喝鮮奶是近三十年才出現的習慣。從農業部資料可以看到,1955 年「臺灣省乳牛事業改進會」正式成立後,台灣才開始計劃性、政策性地發展酪農業。
起初,酪農產出的生乳是製成保久乳,因為當時冷鏈運輸並不發達,且冰箱還未普及到國人的家庭中。不僅是台灣如此,世界各地飲用鮮乳的國家都是從保久乳起步。
台灣餐桌上的鮮乳,是從酪農專區出現後,市面上才開始慢慢出現,但過去的鮮乳沒有統一標準,直到 1962 年,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才制定公布 CNS 3056,也就是「鮮乳」標準。而為了查核乳廠收購生乳量及販售鮮乳量, 1986 年起,政府推出「鮮乳標章」,要求逐瓶黏貼,也演變成如今國人熟悉的鮮乳樣貌。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徐濟泰/什麼才是鮮乳?應明確規範殺菌方式、時間及乳源,要求「閉門冷藏」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