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柑」堪稱「台灣桶柑始祖」,果肉細嫩汁多,風味絕佳,曾是外銷明星。可惜後來市場獨鐘粒頭大的「大春種」桶柑,導致草山柑逐漸退場,僅剩少數幾株藏身在北投果園裡。
捨不得草山柑引退江湖,一群農民、甜點師、老師等人馬共組「北投雲集食農教育勞動合作社」(以下簡稱「食雲集」),協助果農復植草山柑,更保價收購,開發獨特果醬、甜點,尋找草山柑永續的產業方向,更期待以草山柑向外界呈現北投農業的價值。

台灣桶柑發源地,特色草山柑卻消失中
食雲集理事主席謝國清表示,草山柑是桶柑的一種,於 1789 年從中國廣東一帶傳入台灣。草山是北投的舊稱,山坡地地勢較陡但氣候冷涼,成了桶柑來台最早栽培、量產成功的產地。
草山柑在 1950 年代曾是重要外銷水果,但後來宜蘭的植栽變異出果實大顆、皮較耐撞、種子數少的「大春種」桶柑,商業價值更高,因此北投果農紛紛把草山柑砍除改種大春種。再加上草山柑受疫病危害嚴重,因此逐漸退場,僅少量幾株藏身於在零星果園裡。
草山柑產業衰退,其實也是北投農產業縮影。謝國清指出,北投山坡地生產規模難與中南部抗衡,加上近年氣候變遷、獼猴危害、疫病等,許多農民子女不再傳承家中農事,老農若不耕作後就可能廢園。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台灣桶柑始祖─草山柑,糖酸風味強烈,細嫩多汁,復育北投農業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