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確認長頸鹿分四種 差異堪比北極熊與棕熊's OG Image

IUCN確認長頸鹿分四種 差異堪比北極熊與棕熊

更新時間:2025/11/20 01:29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無數玩偶模仿牠的樣子,長長的脖子,大人小孩都能一眼認出。這個超高人氣的動物,就是長頸鹿。是體型最大的長頸鹿亞種,也是陸地上最高的哺乳動物,分布於東非的肯亞與坦尚尼亞。牠們的毛色深,身上有藤葉狀斑紋、邊緣呈鋸齒狀,斑紋外圍是奶油棕色。圖片來源:GRID-Arendal(CC BY-NC-SA 2.0) 野生的長頸鹿都生活在非洲,雖然毛色跟外形有別,但過往認為,所有長頸鹿屬於同一個物種(Giraffa camelopardalis),再細分為9個亞種。如今,更多科學證據顯示,長頸鹿應該歸類為四種。

無數玩偶模仿牠的樣子,長長的脖子,大人小孩都能一眼認出。這個超高人氣的動物,就是長頸鹿。

馬賽長頸鹿是體型最大的長頸鹿亞種,也是陸地上最高的哺乳動物,分布於東非的肯亞與坦尚尼亞。牠們的毛色深,身上有藤葉狀斑紋、邊緣呈鋸齒狀,斑紋外圍是奶油棕色。圖片來源:GRID-Arendal(CC BY-NC-SA 2.0)

野生的長頸鹿都生活在非洲,雖然毛色跟外形有別,但過往認為,所有長頸鹿屬於同一個物種(Giraffa camelopardalis),再細分為9個亞種。如今,更多科學證據顯示,長頸鹿應該歸類為四種。

差異堪比北極熊與棕熊

2016年,奈米比亞的長頸鹿保育基金會(GCF)對非洲長頸鹿的進行了基因定序,發現長頸鹿其實差異很大,「就像讓北極熊跟棕熊相比」,因此建議分為四個物種──馬賽長頸鹿(Giraffa tippelskirchi)、北非長頸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網紋長頸鹿(Giraffa reticulata)和南非長頸鹿(Giraffa giraffa)。

不過,僅憑這些資料仍不足夠,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研究團隊檢視遺傳資料後,再加上長頸鹿頭骨大小、頭形、地理分布等,進一步確認長頸鹿應分為四個獨立物種,並於今年8月公布報告,確認新的分類方式。

分布於東非的網紋長頸鹿(Giraffa reticulata則有鮮明的白色格紋。圖片來源:Loren Cassin Sackett(CC BY 4.0)

新分類有助量身制定保育策略

一般人或許不在意長頸鹿是一個物種、還是四種不同的物種。領導研究的IUCN研究員布朗(Michael Brown)解釋,確切的分類很重要,科學家可藉此了解個別的族群量、生存威脅和保育需求。若都視為相同物種,就無法正確指出問題。

北非長頸鹿分布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南蘇丹和中非共和國,主要威脅是武裝衝突和盜獵,受威脅程度最高一種。野外的數量僅剩7037隻,較1995年減少了70%。

網紋長頸鹿生活在肯亞、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的疏樹草原(savanna)或森林草原(wooded grassland),數量約2萬1000隻。因遷徙的緣故,可能與其它長頸鹿的物種雜交。

馬賽長頸鹿主要分布在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身上有美麗的葉子狀紋路。由於開闊的稀樹草原被開墾為牧場和農田,正面臨棲地喪失的壓力,數量約4萬4000隻。

南非長頸鹿是四種長頸鹿中數量最多的。由於保育計畫有成,數量較1995年增加了一倍,野外約有6萬9000隻,分布於南非、安哥拉、尚比亞和莫三比克等地。

北非長頸鹿的斑紋是較大塊的栗棕色長方形,小腿上沒有斑紋。圖片來源:iNaturalist/Michal Sloviak(CC BY-NC 4.0)

南非長頸鹿的特徵是斑塊大、形狀不規則且邊緣凹凸不齊,斑塊外圍呈淺棕色。牠們有的毛色深,有的則非常淺。圖片來源:iNaturalist/leuli(CC BY-NC 4.0)

長頸鹿保育基金會保育總監芬尼西(Julian Fennessy)說,這次的修正十分重要,不同種長頸鹿面臨不同的生存威脅。確立物種分類後,便可以因應牠們的特殊狀況訂定不同的保育策略。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