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 Day 28》禁廚餘養豬,校園廚餘清運將成天價,校長:養豬社會成本最低

更新時間:2025/11/18 13:53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在廚餘養豬禁令之下,廚餘清運成了燙手山芋,尤其每日 5 百公噸的校園廚餘,讓校方與團膳業者難以承受。全國每日產出約 2 千噸廚餘,未來若不養豬該如何去化?

在廚餘養豬禁令之下,廚餘清運成了燙手山芋,尤其每日 5 百公噸的校園廚餘,讓校方與團膳業者難以承受。全國每日產出約 2 千噸廚餘,未來若不養豬該如何去化?

專家分析,堆肥緩不濟急,焚燒會耗損焚化爐;黑水虻必須「吃素」才可作為飼料,「廚餘飼料化」仍是社會成本最低的解決之道。短期應嚴密監控清消蒸煮,並對違規者處以重罰,中期走向共同蒸煮,才能化解廚餘與防疫之戰。

廚餘何處去?堆肥緩不濟急,高鹽分焚燒會腐蝕設備

在非洲豬瘟疫情前,全國每日生產約 2千公噸廚餘,6 成由豬隻消化,疫情後國內每天產出 1779 公噸廚餘,主要靠焚化、堆肥、掩埋等管道去化,其中焚化佔 45%。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蘇忠楨,專門研究畜牧業資源循環利用,他指出,任何去化方式都要考量執行時間、資源成本,以及可能產出的副產物、產出成品的去化。因廚餘的組成來源並不固定,若循傳統堆肥,還加入其他資材調整碳氮比,每批至少要 1 至 2 個月,每年產出的 77.2 萬公噸廚餘需大量空間,且現實來看,台灣每年有機肥銷售量不到 30 萬公噸,「堆肥緩不濟急!」

針對廚餘焚燒,蘇忠楨表示,國內廚餘約 65% 為家戶廚餘,含水率高,且含高鹽分,湯湯水水讓燃燒效率降低,高鹽分則會腐蝕設備,增加焚化爐維修成本,此外,燃燒過程其實只燒掉了有機質,除碳以外元素依然存在於灰燼中,亦非最理想的選項。

&&

法規明定吃素的黑水虻才能當飼料,難去化廚餘

至於「黑水虻」雖能幫忙去化廚餘,但現實中,仍面臨副產物問題。蘇忠楨分析,黑水虻並非萬能,細究其生物特性,黑水虻僅食用高蛋白含量的食物,且無法處理高含水率的食物源,廚餘含水率、油份及鹽分含量高,對黑水虻來說不是理想的食材。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非洲豬瘟 Day 28》禁廚餘養豬,校園廚餘清運將成天價,校長:養豬社會成本最低」。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