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及台灣綠能最大苦主,彰化芳苑堪稱「最風光」,外海插滿數百支風機,爭奪漁場;離岸風場電纜登陸,破壞芳苑潮間帶珍貴濕地。陸地上則被 50 座陸域風機包夾,居民受眩影、噪音所苦,國產署日前欲釋出 600 公頃農地種電,居民多年抗爭疲於奔命。
如今開發壓力再度加碼,廠商在傳統文蛤專養的漢寶養殖區,規劃開發40公頃室內漁電共生養白蝦,因室內漁電共生免環評,伴隨開發帶來的環境、排水防洪衝擊難以規範,讓地方充滿質疑。

村長:室內漁電與露天養殖性質完全不同,空間使用互相干擾
本案緣起為光宜科技公司出資,欲開發 40 公頃室內型漁電共生,由光浴公司進行土地整合開發、建設及漁業管理,由艾滴公司擔任技術顧問,負責設備規格制訂跟養殖技術SOP。開發商於9月底舉辦地方說明會,地方居民與環團都出席,表達強烈的疑慮。
漢寶村長鄭鵬豐表示,漢寶原本是清一色開闊的露天文蛤養殖區,若要開發40公頃室內養殖場,會遮蔽鄰近魚塭日照,且室內養殖場不會容納雨水,排水都得由其它魚塭去承接,讓養殖風險大增。此外,室內養殖場需回填土方,過往魚塭回填廢土爭議不斷,土質安全性如何保證?
鄭鵬豐補充,漢寶的養殖戶也向他抱怨過,現在已經完工運轉的首座室內漁電示範廠,完全用鐵皮包覆,透過抽風機排出來的熱風影響到旁邊養殖池溫度,而且漁電共生示範廠曾經發生蝦群暴斃,員工直接將死蝦倒入排水溝,污染魚塭共用水源。

村長:露天魚塭有滯洪池效果,全部填平將導致村莊淹水
除了改變原有養殖環境,地方亦擔心室內漁電共生對整體防洪造成影響。福寶村村長黃耀輝則表示,魚塭雖然容量有限,但若遇突發性強降雨,由魚塭暫時承接,再透過既有排水管線排放,仍比雨水無緩衝地直接注入村莊低窪區來得安全。他強調,魚塭在防洪上的角色不可或缺,一旦被填高改作設施型漁電,村莊防洪韌性將大幅下降。
記者查詢水利署資料發現,漢寶一帶本來就是易淹水區,單日降雨 350 毫米時,就有 0.5 至 1 公尺的淹水潛勢。如果連魚塭的滯洪功能都喪失,未來暴雨來臨時,村莊恐怕更難倖免。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風光漁電重壓芳苑,漢寶文蛤專區開發40公頃室內漁電養蝦,免環評引地方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