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老人鄉逆襲,陳梧桐返鄉創蘆筍經濟,生鮮讓利農民,邊角料開發生技財's OG Image

嘉義老人鄉逆襲,陳梧桐返鄉創蘆筍經濟,生鮮讓利農民,邊角料開發生技財

更新時間:2025/11/10 03:46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溪口鄉是嘉義縣面積最小的鄉鎮,陳梧桐在溪口南邊的崙尾長大,與阿嬤相依為命。40年後,他成了事業有成的董事長,家鄉則從蓬勃蘆筍之鄉,成了人口老化,連小學都快關門的地方。

溪口鄉是嘉義縣面積最小的鄉鎮,陳梧桐在溪口南邊的崙尾長大,與阿嬤相依為命。40年後,他成了事業有成的董事長,家鄉則從蓬勃蘆筍之鄉,成了人口老化,連小學都快關門的地方。

5年前,陳梧桐以經商長才,為溪口打造社會企業,以蘆筍成為故鄉翻身的DNA。他蹲低種田、參與地方獅子陣,逐漸取得農民接納。陳梧桐說,「創生比創業更困難」,必須真正走入社區、積累足夠的信任資本,才能創造改變的契機。

陳梧桐返鄉創社會企業(攝影/林吉洋)

生意子歹生,崙尾超級阿嬤與創業家孫子

陳梧桐的老家在當地稱為「崙尾庄」,他自嘲為第一代隔代教養的留守兒童。五十多年前,因家裡經商失敗及父母離異,五歲的陳梧桐被送回溪口鄉下,與阿嬤相依為命。國中後,他便外出求學,一路讀到赴美留學,回台創辦專業電話行銷與客服公司,員工數以百計,成了事業有成的董事長。

離鄉 40年後再返鄉,是一場驚喜與意外。2020年,他擔任勞動部旗下計畫的諮詢委員,負責輔導嘉義地區,趁此機會回到崙尾庄,與童年玩伴聊天才發現,整個庄頭只剩下老人,田地日漸荒蕪,五、六十歲已是本村的年輕人,連小學幾乎找不到新生,面臨關閉危機。

他根據商業本能思索,「凋敝的核心問題在產業」,而在地的產業只有農業。三分地種水稻的收入不到十萬,年輕人怎敢回鄉,更遑論娶妻生子?

嘉義縣是全國老化最快縣市,溪口鄉的老街時空彷彿停止。(授權:CC BY-NC-ND 3.0 TW)

企業家發心動念,以蘆筍為發展DNA

陳梧桐在美國留學時與慈濟結緣,受到證嚴法師名言「菩薩道在人群中行」的影響,他也樂於參與社會公益。當他看到滋養他的故鄉面臨凋敝危機時,他生起念頭,是否能做些什麼來提升農業產值?他認為,必須要有高附加價值作物,才可以帶動產業的潛力,「蘆筍」開始進入他的腦海。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嘉義老人鄉逆襲,陳梧桐返鄉創蘆筍經濟,生鮮讓利農民,邊角料開發生技財」。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