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陳佑澈|那些從非洲豬瘟防疫過程學到的事

更新時間:2025/11/09 03:08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文/台中市養雞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陳佑澈

文/台中市養雞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陳佑澈

這兩天,豬肉又重新出現在國人餐桌上。10 月 22 日,台中梧棲傳出非洲豬瘟疫情,農業部宣布全國肉豬禁運禁宰,並暫停廚餘養豬,讓全台養豬產業按下 15 天暫停鍵。我養的是白肉雞,非洲豬瘟理應與我無關,但暫停廚餘養豬的政策,肉雞產業也遭受池魚之殃,大量的雞肉下腳料無處去,讓業界非常困擾。

很慶幸這次非洲豬瘟達到清零,而從本次防疫,國人也看到畜牧業裡很多不足,除了第一線獸醫人手不足外,畜牧裡從生產到運輸,有諸多環節可再精進。除了廚餘蒸煮系統的監管令人失望,還有牧場清潔消毒至今未落實。我想指出,從產業到政策,所有人都不應該再持僥倖心態、當「差不多先生」。

廚餘養豬禁令,導致白肉雞下腳料無處

白肉雞生長週期短、飼料換肉率高,且價格親民,可說是國人餐桌上非常普遍的美食,例如:雞胸肉可為健身者補充蛋白質,亦或成為夜市裡的炸雞排,雞腿則出現在炸雞店、便當店裡。

白肉雞被送出農場、登上餐桌前,必須經過電宰廠,屠宰分切成部位肉才可運用。每隻白肉雞平均重約 2.1 公斤,其中 70% 重量是可用的肉,但其餘 30% 重量,例如:腸子等組織,則為報廢品。換算下來,每宰一頭白肉雞,會產生約 630 公克需報廢的下腳料。

以台中其中一間電宰廠為例,每日屠宰量能約8萬隻雞,一天產生的報廢品約 50.4 公噸。過往肉雞屠宰的下腳料,會透過廚餘養豬戶消化掉。廚餘養豬禁令一發,各禽肉電宰廠的下腳料瞬間成了燙手山芋,有的業者只好拜託養殖魚塭協助,更多業者則選擇暫時減少屠宰量。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投書】陳佑澈|那些從非洲豬瘟防疫過程學到的事」。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