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NDC3.0氣候大會前出爐  2035年最多減碳40%'s OG Image

我國NDC3.0氣候大會前出爐 2035年最多減碳40%

更新時間:2025/11/07 10:12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大會(COP30)10日將於巴西召開,兩年前的COP28決議,締約國應在2025年繳交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行政院3日通過我國NDC3.0目標,2035年減碳36~40%。環境部今(7)日強調,目標很具挑戰性,達標關鍵是能源轉型。氣候團體則指出,若要實現2050年淨零,台灣2035年減碳目標應提升至52%。COP30於巴西貝倫召開。圖為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圖片來源:UNClimate Change/Flickr 我國雖非氣候公約締約國,仍積極參與國際減碳腳步。台灣2035年的減碳目標為較2005年降低36~40%。環境部長彭啓明稱該目標「是『登月型』」,很有挑戰性,需要社會共識、產業協力完成。彭啓明指出,台灣碳排已連續三年減少,以目前每年減碳2至3%的速度,預期2025年可減9~10%,過去訂定的2025年減碳目標即為1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大會(COP30)10日將於巴西召開,兩年前的COP28決議,締約國應在2025年繳交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行政院3日通過我國NDC3.0目標,2035年減碳36~40%。環境部今(7)日強調,目標很具挑戰性,達標關鍵是能源轉型。氣候團體則指出,若要實現2050年淨零,台灣2035年減碳目標應提升至52%。

COP30於巴西貝倫召開。圖為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圖片來源:UNClimate Change/Flickr

2035年最多減碳40% 彭啓明形容如「登月計畫」

我國雖非氣候公約締約國,仍積極參與國際減碳腳步。台灣2035年的減碳目標為較2005年降低36~40%。環境部長彭啓明稱該目標「是『登月型』」,很有挑戰性,需要社會共識、產業協力完成。彭啓明指出,台灣碳排已連續三年減少,以目前每年減碳2至3%的速度,預期2025年可減9~10%,過去訂定的2025年減碳目標即為10%。

彭啓明表示,台灣NDC3.0在亞洲僅次於日本。韓國昨日雖提出較具雄心的2035年相比於2018年峰值減量53~60%目標,但目前還在草案階段,且以台灣使用的2005年基期來換算,韓國2035年減量約是32.5~43%,與台灣相近。

截至6日,共計72個國家提交NDC3.0,涵蓋全球62%碳排。

國際上主要國家2005年之後的排放趨勢。圖片來源:擷取自環境部簡報

國際上主要國家2005年之後的排放趨勢。圖片來源:擷取自環境部簡報

環境部:已見電力排碳係數下降

氣候署署長蔡玲儀表示,要達成2035年目標,能源轉型是關鍵。台灣2024年較2005年減碳6.7%,主因是電力排碳係數下降。電力配比方面,2035年再生能源應增至36%、燃煤減至9%,電力排放係數則隨之降至每度電0.241公斤二氧化碳當量;此外,運輸及製造業也要轉型用低碳燃料。

電力需求方面,2035年的全國總用電量應控制在3500億度以下。

環境部也正推動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蔡玲儀受訪補充,「碳封存政策環評」草案預計年底可送至負責環評業務的環保司;「碳封存管理辦法」則最快在本月底提出。

環境部表示,2035年減碳要達標,能源轉型是關鍵,再生能源應增至36%、電力排碳係數降至每度電0.241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圖片來源:擷取自環境部簡報

環境部表示,2035年減碳要達標,能源轉型是關鍵。圖片來源:擷取自環境部簡報

企業減量助攻減碳目標

彭啓明表示,碳定價能提供企業減碳誘因,是達成2035年目標的重中之重。明年環境部將收到第一筆碳費,並將在下半年試辦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ETS)制度,已在NDC3.0文件中向國際說明。

彭啓明表示,許多企業「比政府還更有雄心壯志」,初步統計,九成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申請碳費優惠,減碳目標都符合或超前於政府的2030年減碳目標;初步估算目前繳交的430件計畫,可比碳費徵收前減排約3700萬噸排碳。不過攸關碳費優惠的「高碳洩漏風險行業認定準則」至今未定,環境部表示將在本月底或下月初預告草案。

蔡玲儀表示,國際上預期在COP30推動建立「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s on Adaptation,GGA),要把現況過多的指標數量聚焦到100個以內,後續將可作為台灣制定新版(2027~2030年)「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的依據。他強調,下期調適計畫預期將高溫納入討論重點,也將特別關注脆弱地區的複合型災害風險。

環境部再開COP戰情中心 彭啓明:無法親自參與有遺憾

「我是全世界國家裡,唯一沒有受邀參與聯合國會議(COP30)的環境部長,這是我們的遺憾。」彭啓明表示,台灣佔世界排碳0.5%,也與全球共同承受氣候威脅,台灣雖非減碳優等生,但仍希望貢獻行動。

環境部今(7)日舉辦記者會說明我國NDC3.0,並宣布成立COP30戰情中心。攝影:陳昭宏

環境部今日舉辦記者會說明我國NDC3.0,並宣布成立COP30戰情中心。攝影:陳昭宏

彭啓明表示,依各國現行政策,本世紀末將升溫2.8℃,「我不知道我們下一世代的人,會遭遇多大的氣候災難。」

蔡玲儀指出,我國今年以觀察員身分與會的政府部會、民間團體、專家學者等約有100人左右,在國內,環境部也將成立「COP30戰情中心」,並在氣候署官網「國際氣候行動專區」整理交流情況。由於巴西較台灣早11小時,戰情中心會在晚間與赴巴西與會的專家連線,後續再上傳討論內容、視情況於隔日對外說明。

氣候團體:2035年目標難達淨零終點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TCAN)今日發出聲明指出,全球各國陸續提送的NDC3.0目標遠遠不足,到了2035年,全球排放量相較2019年將只能減少24%,聯合國建議2035年需減少達60%,才有機會將升溫控制在1.5°C以內。因此,國際氣候行動網絡(CAN)呼籲各國在明年補提「NDC 3.0強化版」。

TCAN指出,回看台灣NDC3.0,2035年減碳38%,僅能讓台灣在2050年達到八成減碳,若要實現2050年淨零,2035年目標應提升至52%。且文件中針對排碳最高的製造部門,竟僅以「數位與綠色產業雙軸轉型」敷衍帶過、也未提能源效率提升目標。

TCAN指出,目前台灣碳費徵收金額偏低,對淨零推動效果有限,NDC3.0應明確承諾調升碳定價。新加坡在NDC中明確承諾2025、2030年將調高碳稅,反觀台灣雖已由碳費審議會設定2030年碳費至少為每噸1200元,卻未在NDC3.0文件中揭露,難以釋放政策訊號。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