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鳥調世界第七 eBird Taiwan十年見證公民科學力量's OG Image

台灣鳥調世界第七 eBird Taiwan十年見證公民科學力量

更新時間:2025/11/07 08:46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一個人到野外健行、或三兩好友徒步散心,無論看到鳥兒身影或聽到鳥叫,都可透過手機應用軟體(app)紀錄所見所聞。全球最大的鳥類資料庫「eBird」app台灣入口網站開設屆滿10週年,使用者累積超過1萬名,透過一般民眾賞鳥紀錄累積千萬份鳥類資料。近日在韓國召開的eBird亞洲策略會議中,龐大的鳥類資訊量使得台灣在全球地圖中閃閃發光。eBird 使用者在台灣的賞鳥記錄勾勒出清晰的台灣輪廓。圖片來源:擷取自eBird Taiwan 十周年記者會簡報 2015年起,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舊稱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合作,開啟eBird Taiwan入口網,不但提供賞鳥愛好者一個分享與管理個人鳥類觀察紀錄的管道,運用大量數據的科學研究、教育與保育案例更是不計其數,包括、,以及正在進行中的。

一個人到野外健行、或三兩好友徒步散心,無論看到鳥兒身影或聽到鳥叫,都可透過手機應用軟體(app)紀錄所見所聞。全球最大的鳥類資料庫「eBird」app台灣入口網站開設屆滿10週年,使用者累積超過1萬名,透過一般民眾賞鳥紀錄累積千萬份鳥類資料。近日在韓國召開的eBird亞洲策略會議中,龐大的鳥類資訊量使得台灣在全球地圖中閃閃發光。

左起:伊恩.歐文斯(Ian Owens)、劉小如、楊嘉棟。攝影:廖靜蕙
左起:伊恩.歐文斯(Ian Owens)、劉小如、楊嘉棟。攝影:廖靜蕙

eBird 使用者在台灣的賞鳥記錄勾勒出清晰的台灣輪廓。圖片來源:擷取自eBird Taiwan 十周年記者會簡報

鳥友貢獻賞鳥紀錄 熠熠東亞

2015年起,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舊稱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合作,開啟eBird Taiwan入口網,不但提供賞鳥愛好者一個分享與管理個人鳥類觀察紀錄的管道,運用大量數據的科學研究、教育與保育案例更是不計其數,包括台灣鳥類紅皮書評估鳥類國家報告,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台灣鳥類地圖

至今eBird全球超過118萬位使用者,貢獻超過1.1億紀錄清單、17億筆的出現紀錄;eBird Taiwan使用者今年6月也突破萬人,透過大眾殷勤的紀錄,累計高達1750萬筆、679種鳥種;而每次賞鳥所累積的紀錄清單更達138萬份,使得台灣成為全球第七名紀錄國家。隨手記錄鳥類,使得大眾投入公民科學家的行列。

3日,eBird Taiwan十周年記者會上,甫於韓國參加eBird亞洲區策略會議返國的生多所生態系經營組長林瑞興提及,會場中因大量的資料,使得台灣在東亞中閃閃發亮,原先不知道台灣在哪裡的國際友人,不但讚嘆不已,也因此記住台灣的位置。「我們值得為自己的國家感到光榮。」

繼韓國eBird亞洲會議,美國康乃爾大學鳥類學研究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執行長伊恩.歐文斯(Ian Owens)博士,接著前來台灣拜訪中華鳥會及走訪體會台灣鳥況。

美國康乃爾大學鳥類學研究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執行長歐文斯。圖片來源:eBird Taiwan 提供

優質資料持續記錄 指引保育路徑

記者會上,歐文斯肯定台灣公民科學家的積極參與,認為台灣是eBird社群卓越的典範,世界各地經常為這個東亞島嶼的閃亮程度讚嘆不已。「而這些驚人數據的背後,是一個非凡的團隊,由於這份努力,台灣擁有世界上最優質的環境數據。」

當提及全球鳥類保育是否受到足夠的重視?歐文斯表示,保育必須以數據為基礎,透過客觀事實對話,幫助我們做出好的對策;而台灣eBird量多質優的資料品質,讓其他國家肯定、稱羨。他期待透過這套體系的建置使用,鼓勵、啟發、感動大眾,進而帶來影響,那就是願意接觸、認識大自然,使保育深植人心。

黑長尾雉(帝雉)。圖片來源:中華鳥會提供

公民科學家盤點國家家產 教AI辨識鳥音

公民科學家的養成,是生多所多年來致力的策略。生多所所長楊嘉棟表示,保育生物多樣性之前,必須先盤點「國家家產」,然而龐大的工作無法單靠政府部門或研究單位完成,公民科學家的參與功不可沒,尤其在鳥類調查紀錄上表現卓越。他指出這些成就歸功於中華鳥會與各地鳥會堅實的夥伴關係,一些資深鳥友甚至將長年來累積的賞鳥筆記、資料貢獻出來,印證跨域合作的價值。

「是你們的熱情讓台灣的鳥類生態地圖持續發光發熱。」楊嘉棟感性的期許,繼續攜手下個 10年,讓台灣這座美麗的島嶼,成為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閃亮的一顆星。

除了eBird提供資料庫儲存鳥友珍貴紀錄,康乃爾鳥會研究室另一項強大的線上鳥類數位影音圖鑑「Merlin」(灰背隼英文俗名)APP,近年更透過各國鳥類專家輸入鳥音資料訓練人工智慧(AI),台灣則由中華鳥會透過台積電「Eco Plus! 生態共融計畫」,建置本土鳥類鳥音檔案,目前已能辨識250種台灣鳥種。

中華鳥會理事長張瑞麟表示,這一年來,中華鳥類積極到各地培育eBird使用者,不但舉辦多場線上講座,也到各地實際教學,教鳥友熟悉eBird系統,目的是深化調查量能。他鼓勵賞鳥者使用已臻成熟的Merlin,使辨識鳥類更精準。

2024年起,「Eco Plus! 生態共融計畫」也提供「台灣鳥類地圖計畫」(Taiwan Bird Atlas),以監測繁殖鳥類的狀況,提供更精確的物種分布及繁殖資料,預計2028年前完成。

高蹺鴴。圖片來源:中華鳥會提供

敏感鳥種設計保護機制 不讓賞鳥神器淪為盜鳥指南

這麼好用的賞鳥神器,會不會和盜鳥指南一線之隔?林瑞興指出,eBird亞洲大會中,對於盜捕鳥類情形相對嚴重的國家,也表示類似的憂心,認為這類工具的使用需審慎評估。台灣則隨著社會經濟條件改善,盜獵捕鳥類的情形大幅降低;反而是因稀有鳥類鳥友大量聚集的現象值得關注,避免造成騷擾。

與會人士共同指出,台灣社會要求資料公開透明,反而促使全民監督的力量;因此當大眾出現不合宜、違反公共利益的舉動時,也相對的糾舉速度也快。另外,eBird設計中,會把一些有風險的物種,例如捕捉壓力、棲地破壞、大量聚集造成騷擾,標示為敏感鳥種,在地圖上讓人找不到,或模糊標示,無法取得明確資訊。

長期研究鳥類、中研院退休研究員劉小如對於台灣鳥友貢獻鳥類資料的表現,讚譽有加。對於生態保育的未來,他認為台灣進步的腳步快速,雖然許多決策影響到個人利益,但隨著近年整體環境變化、環境資訊的增加,大家也慢慢感受到無法置環境於不顧。

eBird出自康乃爾鳥類研究室(The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自2002年建置的賞鳥紀錄平台。一開始這個平台是以北美賞鳥者的需求為中心,2010年才將蒐羅的範圍擴展為全世界。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