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1029》淤泥6百萬噸,有生之年難種稻,重劃徵收原地復耕三方向,鼓勵農民復耕試驗(Day 37)'s OG Image

馬太鞍1029》淤泥6百萬噸,有生之年難種稻,重劃徵收原地復耕三方向,鼓勵農民復耕試驗(Day 37)

更新時間:2025/10/29 04:29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光復災後 35 天百廢待舉,尤其災區有高達600公頃農地,被600萬公噸淤泥覆蓋,據估計有近千位農民失去田園,從短期生計到未來發展都是極大挑戰,專家直言「有生之年恐怕都無法種稻」。

光復災後 35 天百廢待舉,尤其災區有高達600公頃農地,被600萬公噸淤泥覆蓋,據估計有近千位農民失去田園,從短期生計到未來發展都是極大挑戰,專家直言「有生之年恐怕都無法種稻」。

花蓮農改場(以下簡稱花改場)表示,無論是重劃、徵收或原地復耕,任一選擇都漫長且困難,在等待政府決策之時,花改場尋找農民參與改良復耕試驗計畫,農糧署也建議農民可依自身經驗嘗試種植牧草、大豆等作物,並特別框列預算給付,一起尋找答案。

攝影/楊語芸

花改場:土壤無重金屬污染,但偏鹼且貧瘠

本次受災農民樣態多元,有人種植2、3分的短期蔬菜,有人種植3、5 甲的水稻;有人農田被淤泥掩埋三公尺,有人田裡僅有 20 公分淤土,復原的作法、難度大不相同。中央農政單位與花改場展開座談,蒐集農民意見

面對生計困境,花改場邀請台大農化系特聘教授陳尊賢、農試所農化組退休研究員郭鴻裕、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蔡呈奇等專家,協助釐清農民最關心三件事:「這到底是不是土?」「有沒有重金屬?」「還能不能種?」

花改場土壤肥料研究室主持人倪禮豐指出,透過垂直挖掘並用手觸摸,且利用探地雷達的探測,確認「沖下來的是土」,且與光復原土壤質地相近。淤土表層為 2 至 8 公分厚的坋土層,下方為均勻沙壤土,大平村等災區的淤積深度從 80 公分至 3、5 公尺不等。

專家團隊檢測 30 個斷面的八大重金屬,結果均未超標;鋅、銅、鎘的濃度更低於環境部標準值十倍至百倍。然而,倪禮豐指出,淤土雖無污染,但有兩項問題:酸鹼值 8.3 至 8.5、偏鹼性;有機質含量低於 0.1%,顯示土壤極為貧瘠。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馬太鞍1029》淤泥6百萬噸,有生之年難種稻,重劃徵收原地復耕三方向,鼓勵農民復耕試驗(Day 37) 」。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