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危機愈來愈難以煞車,最新《全球臨界點報告》指出,隨著地球持續升溫,熱帶珊瑚礁衰退,成為第一個因氣候變遷而達「臨界點」(Tipping Point)的生態系。
熱帶珊瑚礁首當其衝
《全球臨界點報告》(Global Tipping Points report)由23國、87個機構的160名研究人員撰寫,專門研究氣候變遷衝擊。「臨界點」是指主要生態、冰凍圈、洋流等系統退化達到某種程度,之後將不可避免地嚴重大幅退化。
目前全球暖化升溫已比工業化前高出1.4°C。報告指出,若沒有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0年內就會突破1.5°C。
報告指出,除非人類能將全球地表升溫「盡快」降至1.2°C,否則暖水珊瑚礁(warm water coral reef)將無法以「有意義的規模」存續,影響數億人口的生計。
珊瑚礁是海洋生物重要棲息地,約1/4海洋生物物種生活於其中。生長在熱帶淺水區域的暖水珊瑚具有共生藻,需行光合作用,對溫度和水質敏感,是面對暖化危機最脆弱的生態系。
報告寫到:「除非我們盡快讓全球平均地表升溫不超過1.2°C(最終至少降至1°C),否則地球上將不再存有一定規模的暖水珊瑚礁。」
四臨界點陷入危機
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於11月10日上場,主辦國是巴西,地點選在亞馬遜雨林附近的貝倫(Belem)。《全球臨界點報告》選在大會前幾週發布,希望國際社會正視暖化危機。
除珊瑚礁之外,格陵蘭冰蓋、南極洲西部的冰蓋、副極地環流(Subpolar Gyre, SPG)、永凍土層融化等四項也列入最接近氣候臨界點名單。
報告稱,有些生態系的危機不止於暖化,以亞馬遜雨林為例,若不能解決嚴重的毀林問題,臨界點將提前來到。
若氣溫持續上升,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也會改變。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停滯,可能導致印度、南美和西非降雨不足;歐洲風暴增加和氣溫降低,其影響難以想像。
英國埃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全球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報告主要作者連頓(Tim Lenton)表示:「氣候和生物圈的部分區域正快速改變,令人痛心。」
科學家:別放棄
澳洲昆士蘭大學的珊瑚礁權威孟比(Peter Mumby)仍存希望,他說,新證據表明,有的珊瑚具備適應能力,在全球暖化升溫2°C的情境下依舊能存活。
孟比並未否認珊瑚礁的衰退危機,但他擔心,若就此認定珊瑚礁無可挽回,世界將「放棄珊瑚礁」。
《全球臨界點報告》也列出了若干「正向臨界點」(positive tipping point),這裡面包含政策、新興技術、金融和行為轉變等。連頓舉例,在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方面,非營利智庫Ember數據就顯示,今年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燃煤。
連頓說:「沒有人希望(因報告)感到創傷、陷入無力感。我們還是擁有主動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