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爆發史上首例非洲豬瘟,中央檢驗 40 場關連牧場,PCR 檢測結果皆為陰性,顯示疫情目前並仍僅限於台中梧棲案例場,並未大規模爆發。此外,因病毒分離結果尚未出爐,病毒「是死是活」尚未揭曉,因此目前台灣仍為非洲豬瘟的「非疫區」。
專家直言,過去七年台灣自豪於防疫成果,卻未能把握機會進行制度改革,從廚餘處理模式到防疫作為,均需儘速改變,才能真正杜絕風險。
.jpg)
禁運禁宰時間拉長恐「塞豬」學者:可考慮縮減禁宰範圍
非洲豬瘟雖然不會人畜共通,但為控制病毒擴散風險,農業部宣佈禁運禁宰五日,是否會再延長到 15 天?農業部常務次長杜文珍表示,非洲豬瘟病毒的潛伏期為 15 天,因此採每 5 天為一階段觀察期,視每階段疫情調整措施。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志峰指出,禁運禁宰時間若拉長超過一週,造成養豬場內「塞豬」,等於是飼養密度提高,容易造成豬隻緊迫,即便牧場內沒有非洲豬瘟病毒,豬隻也可能因緊迫而出現其他疾病。他建議,既然關聯場核酸檢測均為陰性,禁運禁宰時間若要拉長,應將範圍縮小到局部地區,以兼顧民生需求。
彰化某養豬場C 先生透露,本週原訂要送 800 頭豬至肉品拍賣市場,臨時叫停,但場內仍有母豬產仔,一旦禁運天數拉長到 10 天以上,屆時牧場將「豬滿為患」,且可能面臨財務危機。C 先生表示,養豬每月支出至少七位數,無法出豬就沒有收入,他的存款尚有餘裕,但已有其他豬農開始焦慮,「病毒沒有來,但如果現金週轉不靈,牧場就先垮了!」
學者建議:提高進口肉抽檢頻率、強化新住民宣導
非洲豬瘟病毒為境外疑入,我國邊境攔查非法肉品,7 年來已檢測 9507 件樣本,其中 996 件呈病毒核酸陽性,主要來自中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高風險國家。動物檢疫組組長高黃霖說明,邊境檢測豬肉製品結果,病毒核酸陽性率約 10% 至 11%,但陽性件數八成集中在中港澳地區,因此邊境檢測量能也鎖定高風險國家。
邊境肉品檢測猶如撒網捕魚,免不了漏網之魚。陳志峰表示,目前案例場的病毒檢測結果,與越南病毒株相近,意味著病毒可能來自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不排除是伴隨移工或新住民所攜肉品而來。中央接下來應加強對新住民、移工宣導,尤其是在農場、畜牧場勞動的移工,更需加強宣傳力道。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非洲豬瘟 Day4》疫情暫未擴大,專家:過去七年未掌握改革契機,廚餘養豬需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