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a~歡迎來到我的辦公室!」斐濟河流公司(Rivers Fiji)的泛舟嚮導塞米(Semi),帶著我從斐濟最大島維提島(Viti Levu)高地沿著納烏阿河上游(Upper Navua River)順流而下,它被譽為「伊甸園之河」,孕育數十種斐濟特有生物,也曾被《國家地理旅遊者》(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ler)選為「一生必去50大行程」!

20多年前,斐濟河流公司與當地村莊合作發展生態旅遊,改善了原住民部落的生活,讓這河谷成為斐濟首座國際重要濕地,並阻止伐木業在河岸開發。如今,每年僅接待約4500名遊客,全球少見民間成功以自然保育為核心的觀光治理模式,守護了這條流域的原始生態與文化。
守護斐濟高地熱帶雨林 Rivers Fiji遊程嚴守「無痕山林」
納烏阿河是斐濟第三大淡水流域,旱季5至10月瀑布超過50條,雨季11月至隔年4月瀑布甚至可逾100條。上游河流峽谷陡陗壯麗,高約75公尺,最窄處僅約5公尺寬,陽光灑落,泛舟穿梭在熱帶雨林深處,只有流水聲與蟲鳴鳥叫,讓人感受到原始生態的寧靜優美。
泛舟河道在國際河流難度分級介於2至3級,難度屬於中等偏低,有些河段較湍急,但仍適合親子同遊。遊程會在河邊享用午餐,吃完產生的垃圾,嚮導都會打包帶走,遵守「無痕山林」準則(Leave No Trace,LNT),只允許遊客留下美好回憶。
發現新種蝦虎魚 納烏阿河成國際重要濕地
這條河谷2000年設為「納烏阿河上游保護區(Upper Navua Conservation Area,UNCA)」,從河岸向外各延伸200公尺寬,總面積達615公頃,是斐濟最珍貴的高地雨林之一。2006年依《拉姆薩濕地公約》(Ramsar Convention on Wetlands),成為斐濟首座「國際重要濕地」。
流域生態豐富,棲息著15種斐濟特有鳥類,並有斐濟最大規模、瀕危的斐濟西谷椰樹(Metroxylon vitiense)群落。2003年更在激流岩縫間發現新種「斐濟裂身鰕虎魚」(Schismatogobius vitiensis,斐濟名Beli),因體型小且無鱗片,十分特別,2013年起印在十元斐濟鈔票上,成為納烏阿河的生態象徵。
對當地人而言,納烏阿河是神聖的河流、祖先的土地,也是村莊往來的交通要道,承載世代記憶。在斐濟河流公司成立之前,當地並未有任何觀光介入,相當原始。雖是希望以生態旅遊取代伐木開發,但也曾有斐濟河流公司的執行董事擔憂:「一旦我們將這峽谷對世界開放,就同時打開了好與壞的大門,我們有責任必須保護並維護所營運的資源。」
這也是生態旅遊在斐濟、甚至在全世界都會面臨的核心困境:「當一片自然區域向世人曝光後,如何避免自然資源遭到過度開發?」但其實,在永續旅遊發展中,保存(preservation)、保育(conservation)與營利(profit)之間始終存在拉鋸。
因此,斐濟河流公司的成功案例更顯珍貴,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與2村9土地氏族簽保育租約 斐濟河流公司打造河川保育先例
GSTC全球永續旅遊論壇開幕演講的GSTC副主席布瑞克(Kelly Bricker),就是開創斐濟河流公司的關鍵人之一。
斐濟河流公司1997年開始營運,與流域上的利害關係人合作,包括2個村莊中的9個土地氏族(mataqali)、1家伐木公司及原住民土地信託委員會(NLTB)。前期光是建立「具法律效力的保育租約」,就花了兩三年溝通,布瑞克和丈夫搬到斐濟幾年,協助規劃與營運泛舟業務。
在斐濟,超過80%的土地由土地氏族擁有,河川通行權也需他們同意。但經營泛舟,不是只有用到河道,還有相關觀光基礎建設,例如:遊客來到上游的道路,及遊客需要用到的設施,像是集合地、廁所、更衣室等,流域周邊地權都需要土地氏族同意,並且和國家簽訂租約。

經過一番努力,最後,斐濟河流公司取得獨家營運權。布瑞克指出:「如果同一條河流有太多公司都提供相同的泛舟行程,這塊『餅』會被切得太薄,沒有人能安全營運,更無法投入保育與社區回饋。因此,我們鼓勵其他業者發展互補型活動,例如健行、單車、露營等,而非重複同質化產品。」
她也提到,從零開始培訓社區觀光的服務與技術人才,這些投入需要多年才能回收。斐濟河流公司嚮導多來自流域沿岸村莊,由村長老、傳統地主與公司共同選拔,並接受國際標準訓練,帶領遊客在安全中探索雨林與河流,並成為文化與自然保育知識的傳遞者。
因此,當地同意斐濟河流公司獨家經營,以確保安全、低衝擊的泛舟體驗,讓企業能穩定回饋社區、員工、設備與保育工作。即使曾有其他業者想介入,但因斐濟河流公司和社區有良好的互信基礎與法定租約,最終無法加入。
斐濟河流公司現為在地經營 回饋社區逾3000萬
雖然斐濟河流公司一開始由美國投資者與斐濟人合夥,但布瑞克自豪的說:「目前公司100%由當地社區持有與經營,收益歸於當初願意投入土地資源的村莊與土地氏族。營運20多年下來,已累計回饋社區超過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048萬元),所有分配都納入保育租約,公開透明。」
回首來時路,布瑞克認為斐濟河流公司生態旅遊能成功有兩大關鍵,首先是正式保育租約與真誠的夥伴關係,確保與地主及地方政府長期協商,才能同時守護河川與維持生計。
第二是透明利益共享與謙遜態度,包含輪流提供在地工作機會、獲利依人數比例公開分配給各土地氏族,以及尊重文化禮俗。這些做法讓泛舟不只是旅遊產品,更能在市場波動中維持保育與社區發展的韌性。
面對極端氣候挑戰 斐濟河流公司成社區救援後盾
但極端氣候並未放過任何人,斐濟河流公司總監陶肯尼庫洛(Kasi Taukeinikoro)指出,斐濟與多數島國同樣深受氣候變遷衝擊,近年頻繁且更強烈的風暴與洪水,不僅沖毀河道,也破壞社區設施及阻斷交通。遇到緊急狀況時,他們會暫停營運,投入救災,展現生態旅遊業者在極端氣候下支撐社區的角色。斐濟河流公司也在疫情期間拓展本地市場,以降低外來旅客碳足跡。
布瑞克說:「透過斐濟河流公司的案例,能讓更多人思考:在商業脈絡下,如何建立以自然保護與社區主導為核心的治理模式。」斐濟河流公司是她取得博士學位後的理想實踐,透過眾人共同努力,建立良好合作機制,過程並不容易,但最終實現了永續旅遊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