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馬太鞍下一步:為何原住民族人需要集體中繼安置?且要原漢分開處理

更新時間:2025/10/13 08:27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文/吳明季(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共同主持人、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專案助理教授)

文/吳明季(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共同主持人、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專案助理教授)

馬太鞍堰塞湖溢流潰壩釀災,馬太鞍「年齡階級」(註)青年們在第一時間放下工作、趕回家鄉、組織自救會,鄰近的阿美族部落「年齡階級」青年也組隊協助救災,而後全台的鏟子超人、慈善組織、NGO 團體、專業志工等也陸續抵達災區,令人感動。

然而,以國家主導、慈善組織加速「永久屋」的路徑,也暗潮洶湧地正在災區運作。

莫拉克的「永久屋」政策,讓部落有太多痛苦

這實在很有既視感,有太多的似曾相識。16 年前八八風災發生後,災區原住民部落還在驚魂未定、努力清理家園、或到軍營、榮家避難時,由國家與慈善組織主導,在「社群未及討論」、且災民自行的討論很有限的情況下,「永久屋」政策就被決定了。

政策制度的敲定,使得南台灣受災的排灣、魯凱族部落,遷村後的繼嗣與家屋秩序被擠壓,在「永久屋」興建過程飽受許多無法言說的痛苦。

馬太鞍自救會青年 Kulas Umo 10 月 2 日,於記者會明確表明「原住民集體中繼安置」的重要性。Kulas 指出,由於馬太鞍溪上游還淤積大量土砂(十倍於此次潰壩流入部落的土砂量),部落目前紅色警戒還未解除,疏濬與築堤工程都需要時間,只要地震、颱風或大雨,部落可能會再次釀災。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投書》馬太鞍下一步:為何原住民族人需要集體中繼安置?且要原漢分開處理」。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