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十個人就有一人在旅遊業工作。」GSTC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cil)的副主席布瑞克(Kelly Bricker),在GSTC2025全球永續旅遊論壇開幕致詞中表示,旅遊業已全面復甦,規模甚至超越疫情前;但布瑞克提出反思:衡量觀光發展是否成功,不應只看到遊客人數或經濟數字的成長,而應回歸思考更深層的價值,例如:健康的珊瑚礁、具備韌性的社區,以及能夠蓬勃發展、非勉強求存的文化,「我們應重塑旅遊業的角色,讓旅遊業成為修復的行動,而不是一個掠奪性的產業」。
GSTC2025全球永續旅遊論壇今年在斐濟舉辦,8月5日至8日間,來自40多國家、超過350位專家齊聚一堂,探討全球永續旅遊的挑戰與解方。也因今年在海島舉辦,會議聚焦三大議題:海岸與島嶼旅遊;社區、文化與責任發展;以及氣候韌性、調適與永續復甦。主會議提供多場主題演講,包括島嶼目的地管理、旅遊與環境復育、珊瑚保育復育、海洋永續旅遊、文化觀光、永續旅宿、郵輪遊艇港口等,完整影片和簡報都免費公開在官網和YouTube上,供大眾共學。
GSTC是什麼組織?
根據布瑞克所說,2024年旅遊業創造近11兆美元(約新台幣332兆元)產值,占全球GDP約十分之一。在全球35億勞動力人口中,有超過3.5億人從事旅遊相關工作。
但她並非讚揚旅遊業成長的全球影響力,而是提醒:「我們應反思旅遊的力量,及如何塑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尤其沿海和原住民社區處在氣候變遷最前線,觀光發展帶來一體兩面的影響,若管理不當將加劇生態壓力與不平等,但若能永續就是強化在地韌性的關鍵。
布瑞克呼籲與會者:「旅遊業作為一個兆億美元的產業,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成長,而在於我們『如何』成長,讓我們選擇能復育環境、復興社區的成長;推動賦權在地的政策;建立修復生態、強化社區的合作關係。」重申旅遊業應從追求「數量」(volume)轉向重視「價值」(values)。
DMO目的地管理組織角色轉型 從行銷走向多面向管理
GSTC也看到未來旅遊發展的正面方向。旅遊業通常將旅遊地點稱為「目的地」(Destination),布瑞克指出,許多目的地管理組織(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DMO)已不只負責行銷,而是開始承擔更全面的「守護者」角色,並有三大趨勢。
首先,DMO角色從單純「行銷」擴展為跨領域、多面向的「管理」,涵蓋社區參與、倡議、目的地品牌打造與經營,以及永續政策,評估標準也不再只是遊客人數,而更重視居民感受、社區效益、環境永續與公平成長。
再者,DMO愈來愈注重以社區為核心的合作,積極與目的地管理者、保育團體、居民及原住民攜手,透過公私協力與社區參與,共同規劃與推動旅遊發展。
最後,沉浸式故事與深度體驗日漸主流,DMO不再只是傳統的觀光行銷,而是轉向以情感為核心的故事分享,讓旅人透過真實的文化交流,與在地社區建立更深的連結。然而,這些轉變都需要政府、業界和遊客等所有利害關係人的積極參與和合作,旅遊的正向永續發展才可能發生。
台灣也有類似DMO的組織,稱為「觀光圈」,目前觀光署劃分為七大區域:北、中、南、東及澎湖、金門、馬祖。不過在DMO代表的意涵中,觀光圈的M偏向「行銷」(Marketing),像是目的地整合行銷組織,而非「管理」(Management)。而隨著旅遊業蓬勃發展,跨部門、跨領域的治理協商,已是台灣政府不能忽視的課題,否則將危害旅遊業的永續發展,例如:能源開發與環境永續、或海域分區利用的衝突等。
會議講者、寇拉基(Coraggio)集團首席顧問賴瑞(Andrew Leary)也指出,「行銷」一直是目的地組織獲得預算與被期待的核心職責,但如今需承擔更多面向的協調「管理」工作,若缺乏相應資源與制度結構支持,將難以轉變。
永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和生態旅遊(Ecotourism)有什麼差別?
旅遊業高碳排 海島觀光面臨雙重挑戰
過去旅遊業在台灣被視為無煙囪產業,是離島偏鄉解決人口外移的解方之一。然而,2018年〈全球旅遊業碳足跡〉研究已證實,旅遊業碳排放強度高於製造業與建築業,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8%,主要來源為交通、購物與飲食,且高碳排將持續成長,因旅遊需求增長超越減碳技術的發展。
因此,當今年GSTC全球永續旅遊論壇辦在南太平洋島國斐濟時,被質疑增加參加者的碳足跡,GSTC執行長德本(Randy Durband)回應,斐濟突顯了小島嶼開發中國家在氣候變遷與永續旅遊中面臨的特殊挑戰,若忽視島嶼,小島將淪為「雙重受害者」,意指環境受氣候變遷威脅,經濟也因減碳趨勢受挫。GSTC也希望藉此讓全球認知島國的困境與創新解方。
為了彌補此次會議的碳排放,GSTC計算所有與會者的旅行碳足跡,並透過澳洲社會企業「復林」(ReForest)進行抵銷。復林與國際保育組織合作,在斐濟維提島(Viti Levu)拉省(Ra)推動復林計畫,為每位參加者種下一棵樹。
大會也積極減碳,餐點以當地食材為主,增加素食比例,並盡量減少紙張與塑膠使用(仍有些許一次性紙杯提供)。同時鼓勵延長停留,國際與會者平均待在斐濟7.3天,最長20天,以此增加對當地經濟與社區的貢獻。
GSTC2025全球永續旅遊論壇在斐濟,讓人看見島國與沿海旅遊目的地永續發展的機會與挑戰,突顯教育、協作與在地賦權的重要性,以及島嶼在全球旅遊生態系中的關鍵角色。2026年也選在海島--泰國普吉島舉辦(4月21至24日)。
GSTC永續旅遊標準(GSTC Standards)是什麼?
核心精神是在社會經濟、文化與環境三方面最大化正面效益、最小化負面影響。但GSTC標準是最低要求,而非最高目標,且因各地文化不同,可依在地情境調整與補充。官網也翻譯成多國語言版本,方便大眾參考自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