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以河口、沿海濕地為家,夏天落腳到台灣沿海繁殖的小燕鷗,隨著夏天的尾巴來臨,結束繁殖季、再度南遷度冬。今年繁殖的情況好嗎?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持續4年小燕鷗調查監測,去(2024)年全台小燕鷗約計5000隻以上,繁殖成功率約4~5成,只有蘭陽溪口達8成。然而,遊蕩犬隻、沙灘車等人為因素,仍持續威脅小燕鷗繁殖成敗。

年年來訪台灣島 只為繁殖延續族群
每年4到8月是小燕鷗繁殖期,經過長途飛行、橫越大海來到牠們記憶中的繁殖棲地台灣,最愛棲息於河口與沙灘,牠們是來台灣本島繁殖、分布最廣泛的保育類鷗科。雖世界保育組織(IUCN)評估為無危[1],但近年世界各地的調查監測都顯示族群數量有下降趨勢。
為了挽回這個趨勢,2021年起,海保署與國立台灣大學研究團隊、地方政府及各地鳥會、在地團體,進行全台小燕鷗調查,掌握牠們的繁殖情形與族群分布。
計畫盤點22處小燕鷗繁殖地[2],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各地發現多處小燕鷗重要繁殖地,包括宜蘭蘭陽溪口、南澳溪口、花蓮溪出海口、嘉義新塭滯洪池、布袋濕地公園、桃園竹圍漁港、新竹、苗栗沿岸等處。2021年到2024年四年間的資料,得知全台巢數約2400巢左右,顯示約5000隻小燕鷗分布全台各地海岸,其中宜蘭、花蓮是小燕鷗重要棲地。
計畫負責人之一,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博班生張瀚柏指出,小燕鷗從亞歐非大陸到澳洲廣泛分布,夏季前來台灣繁殖,以淡水或鹹水域魚類為主食。小燕鷗繁殖時間約兩個半月,會有二度繁殖育雛。
遠觀巢區調查 桃園四處海岸出幼鳥
為了解小燕鷗的族群趨勢,幾個縣市鳥會投入支援調查工作。調查方法分兩種,第一種是繁殖季時從遠處觀察,計算小燕鷗是否有蹲巢,巢中有沒有卵蛋或雛鳥,評估繁殖狀況,只要雛鳥孵化就算成功。桃園鳥會的調查人員便是用這種方式,沿著巢區邊緣步行,了解繁殖成功率。

觀測地點包括竹圍漁港、許厝港、白玉海灘和大潭,其中白玉海灘和大潭監測點是天然沙灘。非繁殖季3月和10月調查一次,繁殖季4月會進行4次調查,5、6平均2天就有志工觀察1次,若遇導致繁殖失敗的原因,立即反應給管理單位,排除負面因素。
小燕鷗在竹圍漁港繁殖歷史超過十年,曾經離開,今年是重新回來繁殖的第三年,遺憾的是記錄到的三個巢位都宣告失敗;許厝港濕地過去雖非小燕鷗的繁殖棲地,不過桃園鳥會評估此處可能適合繁殖,於是營造環境吸引小燕鷗前來。第一年有兩對來訪,而且繁殖成功,今年因發現紅火蟻未進行整地,卻意外提供近百隻小燕鷗前來河口休憩覓食。
白玉沙灘則面臨遊憩、淨灘、流浪犬的威脅;今年記錄到5巢,只有2巢成功。桃鳥將大潭幾處天然沙灘劃分為G1、G2區,過去小燕鷗在此繁殖,後因三接站施工離開,今年已有繁殖成功案例。另新增G3,則與中油公司合作復育,成效逐漸彰顯。


宜蘭、花蓮海岸小燕鷗重要棲地 一巢一巢清點
小燕鷗約4月抵達宜蘭、花蓮,5月進入繁殖期,7月繁殖季尾聲,8月陸續離開。牠們大多聚集於宜蘭的蘭陽溪口、新城溪口、南澳溪口、和平溪口進行繁殖育雛行為;其中蘭陽溪口族群數量最大。宜蘭鳥會志工以步行、穿越線調查,進入巢區,逐巢數算卵數及孵化育雛狀況。遇新巢時就插竿標示,再以手機的Google表單紀錄。
花蓮鳥會過去就持續花蓮溪口的鳥類調查,調查顯示每年夏天都可以在花蓮的海岸看到小燕鷗出沒,卻未針對繁殖行為調查。2021年透過海保署計畫進行花蓮小燕鷗調查,鎖定花蓮溪口國家重要濕地,隔年啟動立霧溪口及和平溪口南岸調查。調查方式與宜蘭鳥會一致,對於沙洲上小燕鷗以外的水鳥,如燕鴴、東方環頸鴴等,也會一併紀錄。因小燕鷗在靠近和平電廠外的沙灘築巢,今年遂與和平電廠溝通合作。

盤點七項威脅 尤以遊蕩犬衝擊最大
去(2024)年召開4場小燕鷗平台會議,盤點造成小燕鷗繁殖失敗的原因,以及遭遇到的威脅與風險。目前盤點出7個威脅因子,其中5項與人為活動有關,包括遊憩與釣魚、使用沙灘車、人為撿蛋、遊蕩犬以及海岸工程是有望改善的項目。其中又以遊蕩犬造成的衝擊最大,而且出現的頻率很高。
22處繁殖棲地中,有21處都遭遊蕩犬侵入,唯一一處因圍網做得堅固紮實,使得犬隻無法進入;其他各處圍網,都讓犬隻挖洞鑽入。自動相機監測拍到犬隻聞蛋接著將蛋或雛鳥吃掉,整巢卵全數滅亡。花蓮鳥也注意到,這兩年流浪犬隻數量不斷增加,推測與花蓮大橋施工,附近人為活動增加與人為餵食有關;去年起,數量增加快速,這種情況也出現在立霧溪口。

雖然小燕鷗野外存在天敵,若屬食物鏈的環節,原則上不處理。2022年春天過境期間,宜蘭鳥會即在蘭陽溪口察覺,一隻年輕的遊隼,利用捕鰻苗帳篷留下的支架為制高點,長時間駐點獵捕過境鳥,導致小燕鷗繁殖巢區遠遠避開棲架。調查人員觀察到此現象後,這幾年繁殖季時,就將這些棲架推倒或鋸斷,增加小燕鷗築巢意願。
另外,全球368種海鳥或多或少都受鼠類威脅。張瀚柏說,鼠類會攻擊海鳥生活史的各階段,即使大型海鳥信天翁,小小的溝鼠也會爬到牠們頭上,咬破頭骨吸吮腦髓。鼠類對於海鳥存在生存威脅由此可見。因此調查人員會移除巢位附近的鼠類,減少繁殖失敗。
避開遊客的視線、沙灘車的輪印、撿蛋者的手 小燕鷗的超級瑪莉任務
海邊的遊客及釣客影響程度可大可小,有些地方有釣客固定使用,或熱門遊憩區,遊客看到鳥類因好奇想靠近,且告示牌的存在,反而會吸引遊客前來。種種行為都將導致鳥類緊張,往往造成親鳥棄巢。
沙灘車對海灘環境造成的影響也漸受重視。花蓮溪口以北到立霧溪以南,有業者在此經營沙灘車,讓遊客騎著四輪傳動越野摩托車漂沙,當車輛衝向沙灘,難以閃過巢區,直接輾壓巢卵,原本快孵化的鳥蛋,徒留沙灘車輪印。類似的情況也擴散到台東。
此外,桃園鳥會也在去年發現外籍移工撿蛋行為,彰化、新竹也曾記錄到移工騎機車大面積搜尋鳥蛋來吃。志工發現雖會驅離對方,仍無法杜絕類似行為。現行法令須抓到現行犯,若對方將鳥蛋離手,即無法證明與犯行的關聯,更重要的是無法遏阻罪行。目前海保署製作文宣,同步印製印尼、越南文等版本,提醒不要在繁殖期撿蛋,避免遭罰。

假鳥召喚小燕鷗 增加遮蔽少意外
除了減少小燕鷗繁殖威脅,幾個保育團體也積極營造棲地,增加繁殖成功率。桃園鳥會於3月底和4月初到許厝港和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整地,將經歷一個冬季長長的雜草推掉、清除,並放置使用水泥做的假鳥和庇護瓦(用來提供遮蔭的瓦片),吸引小燕鷗來訪,遠看還蠻像的,曾有志工拍到小燕鷗啣著魚要來餵食假鳥。
為了增加小燕鷗躲避天敵、避風躲雨,調查人員會搬一些石頭、瓦片,或就地取材製造一些讓小燕鷗雛鳥躲避之處。2022年起,宜蘭鳥會也與偏鄉生態物種保護暨復育協會及無尾港文教促進會合作,在蘭陽溪口、新城溪口和南澳溪口示範棲地營造,並增設告示牌,期待小燕鷗繁殖順利。
註釋
[1]IUCN瀕危等級列為LC(無危):全球數量穩定且普遍,整體族群估算約19萬至41萬4000多隻,IUCN紅皮書列為無危(LC),被《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2]22處小燕鷗繁殖地名單:竹圍漁港、許厝港溼地、白玉海灘、大潭工業區、客雅溪口、鹽港溪口、西湖濕地、布袋白水湖、布袋濕地公園、韋能義竹園區、新塭滯洪池、頂山鹽田、蘭陽溪口、新城溪口、南澳溪口、和平溪口、立霧溪口、花蓮溪口、卑南溪口、利嘉溪口、知本溪口
[3]本文依據2025年8月16日南方鳥類論壇寫成,包括以下講者報告以及簡報內容:花蓮縣野鳥學會總幹事何瑞暘、宜蘭縣野鳥學會總幹事陳介鵬、桃園市野鳥鳥學會保育組長徐景彥、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博班生張瀚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