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周邊存在許多依賴水體生活的鳥類,除了以濕地為棲地的水鳥,附近海域更是眾多海鳥賴以維生的環境。這群海鳥遠離陸地,平時難得一見,族群存亡卻仍受人類行為左右。大型的海鳥信天翁即為其中一例,牠們過去曾在澎湖列島、彭佳嶼等幾座島嶼出沒,卻在上個世紀因人為獵捕消失。今由台灣大學團隊啟動信天翁研究調查,與國際合作、了解信天翁習性,期望能維繫、增加信天翁的棲息環境。

為了幫助國人認識海鳥,由高雄市野鳥學會舉辦的南方鳥類論壇今(2025)年以「漂泊的海鳥」為主題,揭露台灣海鳥的近況。台灣大學博士班研究生林昀萱進行「台灣海鳥調查與信天翁研究計畫」,逐步建立台灣周遭信天翁的保育資訊。本篇報導乃依據其演講整理而成。
認識三種信天翁:短尾因白色羽毛遭追殺
全球信天翁科約22個物種,根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評估,超過一半的物種面臨不同程度的生存處境受脅;分布於北太平洋的短尾信天翁(Phoebastria albatrus)、黑腳信天翁(Phoebastria nigripes)及黑背信天翁(Phoebastria immutabilis)等三種信天翁,在台灣周邊海域也看得到,其中短尾信天翁、黑腳信天翁皆入列台灣保育類海洋野生動物。
1949年,人們一度以為短尾信天翁在野外滅絕,直到1951年,有人在日本伊豆群島的一座無人島鳥島(也被稱作伊豆鳥島),發現十隻短尾信天翁,之後經歷70年的復育,族群量正緩慢恢復中,目前介於8000~9000隻之間。
然而,百多年前短尾信天翁數量更多,考古學家曾在北太平洋沿岸,透過原住民利用自然資源的遺跡,看到許多短尾信天翁的頭骨。
追究短尾信天翁族群數量變少的原因,必須回到19、20世紀,歐洲人喜歡在帽子上以各式鳥類羽毛裝飾,尤其是白色羽毛更是流行時尚的象徵。又大又白的短尾信天翁,成為取得羽毛的主要對象。林昀萱引述日本的研究統計,在1885至1950年間,鳥羽輸出量年年增加。若以當時一年輸出300噸來計算,一隻信天翁可產出110克羽毛,換算結果一年需272萬7273隻鳥類羽毛才足夠。不過這項調查的統計對象並非針對短尾信天翁,還包括其他海鳥。
這股羽毛狩獵風氣,也讓當時台灣幾座離島的信天翁曝光,彭佳嶼與澎湖列島都曾記錄到信天翁。1899年日治時期,彭佳嶼出現第一筆短尾信天翁的正式紀錄。當時,羽毛狩獵使許多人在鳥島、釣魚台等離島賺取很多錢;當時有一名日本人田步重次郎,相中了彭佳嶼與棉花嶼上的信天翁,於是提出針對兩島的出借申請書。這是第一筆證明兩島有信天翁的訊息。
出借申請書上提到,每一座島推估約可產出5000斤羽毛,信天翁族群規模由此可見。只是,這項出借計畫沒能如願,因為短尾信天翁族群數量越來越少,顯得不敷成本。隔年(1900年)伊能嘉矩拜訪兩島時,也確認了這裡有信天翁。然而,私捕信天翁的狀態並未停止,最後一筆信天翁的訊息出現1935年在彭佳嶼,從此杳無蹤跡。

在日本鳥島復育短尾信天翁 釣魚台列嶼現蹤跡
自從日本在鳥島復育短尾信天翁,過程中也將一部分雛鳥移到其他島上,95%仍集中在鳥島。除此之外,釣魚台也有發現蹤跡、中途島上也有一對。研究人員每年都會追蹤牠們繁殖狀況,但因為沒有人上得去釣魚台,2022年便透過空拍圖辨識釣魚台上的信天翁數量,顯示在2020~2021繁殖季,判讀出132巢,也就是約200~300隻個體。
這項判讀未必精準。「我們認為這個數量有點低估,但這已是目前最靠近島上、辨識族群的做法。」林昀萱解釋,衛星照片的狀況不穩定,很容易因為雲、陰影等因素,無法清楚呈現。
黑腳信天翁性格兇悍 繁殖期晚短尾一個月
此外,研究也得知信天翁覓食模式和繁殖階段有關。研究人員會將信天翁的繁殖分為孵蛋、照養以及餵養期等三階段觀察。孵蛋期不需餵食雛鳥,因此覓食範圍很大,公母鳥輪流孵蛋,又因母鳥下蛋後消耗巨大能量,因此公鳥先孵蛋,讓母鳥外出覓食,覓食期約一到兩週;回來之後,再換公鳥外出覓食、母鳥孵蛋。
雛鳥照養期約雛鳥出生到一個月左右,身邊需有親鳥協助保暖、陪伴,親鳥會被限制在巢位週遭覓食,餵食頻率約每1~3天,這個頻率也使親鳥無法飛太遠。接下來是餵養期,雛鳥已具行動能力,不須親鳥陪侍、可獨自留守巢位。此時,成鳥會散落四方,尋找品質高的覓食地,一次獲取較多的食物,再回來餵飽雛鳥。
11月左右,台灣周邊的黑腳信天翁會到繁殖地孵蛋,雛鳥約在隔年1~2月間孵化、6~7月離巢。2~5月成鳥覓食範圍較大,比較有機會來到台灣附近海域繞飛。而短尾信天翁的繁殖週期比黑腳信天翁早一個月,10月就會抵達繁殖地。
黑腳信天翁繁殖分布很廣,東西太平洋都有蹤跡,西界會到釣魚台列嶼,最東界則到加利福尼亞跟墨西哥交界的一些小島。相較於其他信天翁,黑腳信天翁一身黑色羽毛,性格兇猛。研究人員在牠們繁殖期間,調查到胃裡有許多飛魚卵,主要食物是魷魚、飛魚及飛魚卵。
黑背信天翁多數集中於夏威夷群島繁殖,台灣反而少見。已知年紀最大的信天翁是中途島上一隻名為Wisdom(智慧)的黑背信天翁,1956年由學者錢德勒.羅賓斯套上腳環,由於不知套上腳環時幾歲,但通常能上腳環多為成鳥,因此推估至少74歲,是「阿嬤」級。林昀萱補充Wisdom近況,在經歷三任老公之後,今年牠再度找到新老公,並繁殖產下一隻雛鳥,遺憾的是雛鳥未能順利離巢便夭折。

避免混獲救信天翁 擔任海洋哨兵搜尋非法漁船也行
至於信天翁的生存困境,與漁業行為亦息息相關。海鳥向來與漁船具有共伴關係,早期水手會看哪裡有海鳥,去判斷哪裡有魚群,反過來說,海鳥也知道漁船所在之處象徵食物,過程中不免發生因漁法混獲造成的誤捕。例如,延繩釣放下繩索時,群聚船邊的海鳥會立刻上前搶食吊鉤上的魚餌。當魚餌鉤到信天翁的嘴巴又下沉時,信天翁也會沉入海中淹死。
「目前多國都提出解決方案,像是在船後加裝抑鳥繩,讓鳥遠離魚鉤。」林昀萱說。其他如圍網、流刺網,也都各有自己的解決方案,或改變投網時間,錯開鳥類覓食時段。國外大多以衛星追蹤信天翁的覓食區域與漁船活動範圍的重疊程度,現在漁船雖規定配置魚類觀察員,但以延繩釣為例,2023年覆蓋率5.2%;絕大多數的漁船混獲數量仍處於未知狀態。
另外,目前船隻皆裝設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藉由與鄰近船舶、AIS岸台、以及衛星等設備,交換電子資料,並提供船舶交通管理辨識船隻。
但若有非法漁船關掉AIS,該如何尋覓痕跡?法國學者於是創造了「海洋哨兵」模式,讓海鳥扮演海洋糾察隊。做法是讓背負發報器的海鳥,裝載記錄漁船雷達的功能,遇到漁船之後回傳資訊,並比對AIS。若無法從AIS抓取對方的漁船資料,法國就會出動海軍,查看這條船在大海做了什麼。他們利用發報器反向偵測,透過信天翁長期在海洋活動的特性,了解海洋事務。

海洋生態系頂端物種 為保育海鳥搭建平台
至於海鳥和水鳥該如何界定?在台灣兩者的保育主管機關不同。依據現行法令,水鳥指棲息於濕地或依賴水體的鳥類;海鳥是指其生活史多在海域環境中的鳥類,包含企鵝、多數管鼻目鳥類、鰹鳥、鷗科鳥類與部分鷸科鳥類,全球約368種,我國共有15科88種海鳥,11種海鳥[1]列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表示,海鳥的存在聯繫著海洋與陸地資源,扮演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牠們的存活反映世界上各式海洋環境的生態,讓人類得以觀測海岸生態健康程度。對於保育類海鳥,海保署逐步建立保護區與繁殖地管理,如「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及「澎湖縣貓嶼海鳥保護區」即以保護燕鷗為主,「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則保育島上棲息的白腹鰹鳥及大水薙鳥等海鳥。
另外,針對有「神話之鳥」別稱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則發展保育行動計畫。此外,「燕鷗保育平台會議」的搭建則是整合各縣市代表、專家學者、企業及在地團體,共同探討各縣市小燕鷗的威脅來源、擬定應對策略與改善措施。
註釋
[1]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包括以下海鳥種類:玄燕鷗、遺鷗、白眉燕鷗、黑嘴鷗、紅燕鷗、蒼燕鷗、小燕鷗、鳳頭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短尾信天翁、黑腳信天翁等11種海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