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吼猴和凱門鱷都吃 墨西哥豹貓面臨什麼危機?'s OG Image

鸚鵡、吼猴和凱門鱷都吃 墨西哥豹貓面臨什麼危機?

更新時間:2025/09/09 01:30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多明格斯(Esteban Dominguez)在卡拉克穆爾生物圈保護區(Calakmul Biosphere Reserve)附近生活超過20年,這裡是墨西哥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之一。他的鄰居有猴子、長鼻浣熊、老鷹、貘、鹿、野火雞、貓頭鷹,甚至有美洲獅與美洲豹,而美洲豹貓(Leopardus pardalis),他僅見過兩三次。「豹貓比美洲豹更小、更難發現,而且一閃就不見了。」多明格斯說:「2014年以來,我架設並監控了28個自動相機站,每一台相機都會拍到豹貓的身影。」科學家主要監測的是美洲豹或美洲獅等代表性物種,這些豹貓影像大多是「意外的收獲」。一隻躲在樹上的豹貓,拍攝於巴西馬托格羅索州(Mato Grosso state)潘塔納爾濕地(Pantanal)。豹貓的分布範圍廣泛,從美國德州南部一路延伸至墨西哥及南美洲。圖片來源:Robin Gwen Agarwal/Flickr

多明格斯(Esteban Dominguez)在卡拉克穆爾生物圈保護區(Calakmul Biosphere Reserve)附近生活超過20年,這裡是墨西哥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之一。他的鄰居有猴子、長鼻浣熊、老鷹、貘、鹿、野火雞、貓頭鷹,甚至有美洲獅與美洲豹,美洲豹貓(Leopardus pardalis),他僅見過兩三次。

「豹貓比美洲豹更小、更難發現,而且一閃就不見了。」多明格斯說:「2014年以來,我架設並監控了28個自動相機站,每一台相機都會拍到豹貓的身影。」科學家主要監測的是美洲豹或美洲獅等代表性物種,這些豹貓影像大多是「意外的收獲」。

一隻躲在樹上的豹貓,拍攝於巴西馬托格羅索州(Mato Grosso state)潘塔納爾濕地(Pantanal)。豹貓的分布範圍廣泛,從美國德州南部一路延伸至墨西哥及南美洲。圖片來源:Robin Gwen Agarwal/Flickr

35歲的多明格斯原本是農民。出於對大自然的熱愛,他逐漸變為公民科學家,協助生物學家研究、擔任生態旅遊嚮導,也教導家鄉孔瓦斯村(Conhuas)的村民保護環境。

多明格斯說:「這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就居住在國家公園的緩衝區。」孔瓦斯村位在雨林中,約有800名村民,大多是1980年代搬遷來此,卡拉克穆爾則是在1989年劃設為生物圈保護區。

早期移民嘗試以務農維生,但土壤貧瘠多石,不適合作物生長。之後改養牛,但區內沒有河流,永久性水源也稀少,再加上高溫可達37° C,對牛來說並非理想環境。有人嘗試養羊,羊隻卻常遭野生貓科動物襲擊。

村民對美洲獅相當頭痛,尤其是在母獅訓練幼獅狩獵的時候,牠們會一次殺掉好幾頭牲畜。多明格斯邊開著老皮卡,邊指著窗外說:「你看,那就是當年養牛時留下的舊圍欄!」。如今,村民找到最永續、利潤最豐厚的出路:養蜂。

卡拉克穆爾生物圈保護區附近,來自孔瓦斯村的養蜂人多明格斯。他透過「豹貓工作小組」設置的雨水收集系統獲得了幫助。攝影:Sandra Weiss/Mongabay

水資源之爭:蜜蜂對上豹貓

墨西哥是全球重要的蜂蜜生產國與出口國。光是2024年,墨西哥就生產了約5萬8033公噸的蜂蜜,出口額約4200萬美元,主要銷往美國和歐洲。而墨西哥的養蜂重鎮,正是猶加敦半島(Yucatán Peninsula)。

多明格斯擁有十幾個蜂箱。蜜蜂需要水,但這裡沒有湖泊與河川,所以他必須從村莊把水桶載到森林裡。一到乾季,水桶會吸引許多野生動物,豹貓這類體型較大的動物經常把水桶打翻,讓養蜂人非常困擾。

為了化解這場「人貓衝突」,墨西哥自治大學(UNAM)生物學家德爾加多(Carlos Delgado)在2023年來到孔瓦斯村。他應「豹貓工作小組」(Ocelot Working Group)委託前來,希望能化解養蜂人與豹貓之間的衝突。

豹貓工作小組主要保育豹貓、長尾虎貓(Leopardus wiedii)和南美豹貓(Herpailurus yagouaroundi)。德爾加多提出一個「雨水共享」方案,在猶加敦雨季時,利用5000公升的大水槽收集雨水,並在距離數公尺的地方埋入幾個容量約120公升的小水槽,大小水槽間以水管相連。當養蜂人巡視蜂箱時,若發現小水槽沒水,只需打開大水槽的水龍頭就能補水。

「我們在當地設置了13個像這樣的集水系統。」德爾加多邊說著,邊與多明格斯一起挖洞,準備埋設新水槽。

德爾加多(左)與當地養蜂人多明格斯(右),兩人身旁是剛安裝好的塑膠儲水槽,未來會用於儲存雨水,以備乾季使用。攝影:Sandra Weiss/Mongabay 

德爾加多回憶道:「一開始要說服大家採用這項技術有點困難,但當第一批系統成功後,每個人都想要。」然而,一套集水系統光材料就要價約1000美元,高昂的成本讓德爾加多必須審慎評估安裝地點。

他每兩個月會到此巡查供水情況。在雨季來臨前的例行訪視中,他滿意地表示:「儘管經歷了嚴酷又漫長的乾季,許多水槽仍有剩餘的水。」

他也會定期到學校舉辦保育工作坊,教導孩子認識當地野生動物。其中,最受歡迎的教材是一本小漫畫,講述著一隻豹貓在雨林中尋找水源,歷經一番冒險,最終找到水槽的故事。

一隻豹貓在卡拉克穆爾生物圈保護區內的新水槽喝水。這項供水計畫在乾季為當地蜜蜂與其他野生動物提供獨立水源,緩解了養蜂人與豹貓之間的衝突。圖片來源:Carlos Delgado 

適應力絕佳的「生存大師」豹貓

德爾加多在每個水槽旁都安裝了自動相機,他邊說邊秀出筆電裡的照片:「我看過豹貓來這裡喝水。」這些照片都會與「豹貓工作小組」分享,包括29歲的生物學家莫索(Belen Mosso),她主要的研究對象就是豹貓。

豹貓研究員莫索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查梅拉一處私人保護區拍到一隻公豹貓。圖片來源:Belen Mosso/José Mariscal Romero

莫索坦言,豹貓適應力強的特質令她相當著迷,「我很佩服豹貓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牠們也是厲害的獵手,我見過年幼的豹貓捕食蝙蝠,我同事還拍到牠們獵食金剛鸚鵡的畫面。」

白天豹貓大多在樹洞或茂密的植被中休息,到傍晚才開始覓食,持續到隔天清晨。牠們是機會主義型掠食者,不論是蜥蜴,還是體重相當於自己一半的吼猴,幾乎什麼都吃。

豹貓擅長在樹上和地面上狩獵,也是游泳高手,能捕捉魚類,甚至是小型凱門鱷。強大的適應力讓牠們能在各種生態系生存。從德州的乾旱灌木叢草原、墨西哥城附近的高山潟湖,到亞馬遜茂密的熱帶雨林,都發現過牠們的蹤跡。

豹貓是獨居且一夫多妻制的物種,公豹貓的活動範圍通常會與多隻母豹貓重疊。在交配季,母豹貓會發出與家貓類似的響亮嚎叫聲來吸引配偶。懷孕後,母豹貓在茂密的灌木叢中築巢,約80天後產下1到3隻幼貓,獨自撫養。小豹貓在6週大時斷奶,之後便會隨母親學習狩獵,約1歲左右就能獨立。

「豹貓工作小組」生物學家兼豹貓專家莫索。非政府組織「豹貓工作小組」致力於保護墨西哥、中美洲與南美洲的豹貓及其他小型貓科動物。攝影:Sandra Weiss/Mongabay

預知颶風、結交朋友:豹貓的驚奇行為

研究人員特別喜愛豹貓,部分原因是豹貓易於辨識與長期追蹤。每一隻豹貓身上的斑點花紋都獨一無二,且終生不變。莫索解釋:「這讓我們能辨識個體、持續追蹤,累積大量數據。」

豹貓有一些令人驚訝的行為,他說:「有一次,我發現颶風來襲前幾天,自動相機鏡頭竟拍不到任何一隻豹貓,牠們都消失了,像是能預知災難似的。」

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Bielefeld University)與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研究團隊近期也有新發現:豹貓竟與負鼠(Didelphis marsupialis)「同行」。

記錄鳥類的自動相機意外捕捉到驚人的畫面:一隻豹貓與負鼠並肩而行,且毫無攻擊、恐懼或狩獵的跡象。後來發現,秘魯亞馬遜的四個地區都有豹貓與其他物種互動的案例。

在這些案例中,負鼠似乎總是走在前頭,豹貓則緊跟在後。研究團隊推測,這種「跨物種結伴」可能對雙方都有好處——負鼠能得到豹貓的保護,豹貓也能借助負鼠的特殊能力來尋找食物,也可能是牠們的氣味混合後,能讓行蹤不易被發現。

在墨西哥的埃斯普希爾(Xpuhil)/卡拉克穆爾保護區內,一名國小男孩走進學校,牆上的壁畫是由「豹貓工作小組」舉辦的工作坊所繪製。攝影:Sandra Weiss/Mongabay

豹貓皮草退流行,非法買賣仍未止

墨西哥的豹貓屬於瀕危物種,不過,目前並沒有全國性普查。據估計,這裡的族群密度約為每100平方公里14隻,與阿根廷和瓜地馬拉相近,卻是亞馬遜平均數量的一半。

196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西方社會對斑點貓科動物皮草的需求極高,一件豹貓皮草外套在歐洲可賣到4萬美元,可說是豹貓處境最艱困的時期。

豹貓也曾是熱門珍奇寵物,售價可達800美元,最知名是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Salvador Dalí)飼養的豹貓「巴布」(Babou)。達利會帶著巴布周遊世界,甚至在拍照時與牠一同入鏡。達利曾說過,巴布是1960年哥倫比亞總統送的禮物。

在1975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生效後,大部分國家都禁止了豹貓及其相關製品的國際貿易。但豹貓在美洲分布廣泛,因此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其列為「無危物種」。不過,豹貓的非法貿易依舊存在。

國際電子商務專家、CATCA環境與野生動物協會(CEWS)創辦人塞巴洛斯(Ericka Ceballos)表示:「有些人把貓科動物當作身分的象徵,導致非法交易上升,尤其是線上交易。」她的研究發現,有189隻的豹貓在網路上公開販售,其中多數是幼貓。

「臉書是最主要的銷售平台,其次是Instagram,但其實幾乎所有社群平台都有販售。」她警告,非法貿易將導致豹貓族群數量持續下降。

2019年7月在墨西哥錫那羅亞州(Sinaloa)記錄到的一隻豹貓。圖片來源:rancholaspalomas/iNaturalist

守護豹貓:貓狗結紮、教育飼主

豹貓在野外幾乎沒有天敵,牠們的生存挑戰主要來自人類。墨西哥莫雷洛斯州(Morelos)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委員普埃布拉(Samuel Puebla)表示:「豹貓最大的威脅是棲地喪失、污染、狩獵與外來種。」

筆者在5月一個炎熱早晨與普埃布拉碰面,地點是墨西哥城以南的一處操場,這裡正在準備寵物疫苗接種與結紮活動。普埃布拉說,蒙特內格羅山脈(Sierra Monte Negro)保護區離這裡只有5公里遠。有時狗會闖入保護區,造成傳染疾病、攻擊事件,甚至與野生動物爭食等問題,提供接種與結紮服務是為了降低衝擊。

這場活動由莫雷洛斯州生物多樣性委員會、豹貓工作小組、地方政府以及志工獸醫共同舉辦。上午8點,操場外就已有20多位飼主帶著貓狗排隊。普埃布拉說:「每個單位的預算都不多,但我們能透過合作來落實行動。」

在莫雷洛斯州埃爾奧爾加諾社區,民眾排隊等候,讓他們的貓狗結紮和接種疫苗,這場活動由州政府、市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志工獸醫共同舉辦。攝影:Sandra Weiss/Mongabay

帶狗來結紮的阿爾巴蘭(Brenda Albarán)說,他有為狗準備食物,但狗狗還是會自己去覓食,「牠白天在外面活動,有時會去追兔子。」

莫索說,他很擔心四處遊蕩的家犬會闖入蒙特內格羅山保護區,這裡是連接墨西哥南北部的重要生物廊道。狗的氣味會讓豹貓非常緊張,這或許是他多年來未曾在蒙特內格羅山看到豹貓的原因。

現場會向飼主們宣導控制流浪貓狗數量、防止牠們進入保護區的重要性,孩子們則可拿到免費的豹貓漫畫。莫索的同事賈西亞(Maria Garcia de Leon)說,「大家很愛寵物,但環境教育不足,所以不知道正確的飼養方式。」

為此,「豹貓工作小組」設計了教學活動並舉辦社區工作坊。2024年就有超過400人參與了28場工作坊,他們會帶著孩子在學校彩繪壁畫或協助農民建造防豹貓的雞舍。小組也會傾聽當地社區的需求並提供協助。

這間臨時獸醫診所到了下午1點逐漸靜下來。這一天,共有84隻貓狗結紮和接種疫苗。無論是安裝水槽、舉辦工作坊、發送豹貓漫畫,還是協助飼主照顧寵物,這些行動一點一滴累積,為墨西哥的豹貓創造更安全的未來。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