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約在8月中,台北盆地氣溫高達35°C,街上的行人,有的撐著傘擋陽,有的用毛巾包著頭部防曬。這是一個站著不動也瘋狂流汗的中午,鄭宜昀穿著印上「PROTECT OUR WINTERS|TAIWAN」 (守護我們的冬天)T恤,隨身帶著《全球碳年鑑》,跟記者在車水馬龍的鬧區中找片綠地拍照。
鄭宜昀關注氣候變遷議題前,曾創業開咖啡廳,去過國外打工度假,也是戶外運動咖。但是,大自然的極端變化,把戶外咖殺個措手不及——雪場沒雪,那片白色的風景,從山上變成水下的珊瑚大白化。鄭宜昀想著,原來眼前這些美好,會趁大家沒注意時,悄悄流逝。
鄭宜昀過去兩年以「POW Taiwan」名義,在台灣辦過兩次氣候變遷嘉年華式遊行和一連串環境講座。今(2025)年6月,鄭宜昀正式向內政部申請成立「台灣守護我們的冬天協會」作為國際POW在台分部,希望聚集更多戶外咖,守護台灣的氣候與土地。
「在能力範圍內做點事,總比站在原地好。」她說。
Protect Our Winters(POW)是什麼?
從戶外運動看見氣候變遷
十多年前一場演講比賽,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創辦人張良伊分享氣候變遷,點燃台下的鄭宜昀對氣候的關注。後來鄭宜昀出國打工度假,喜歡上各種當時在台灣尚未興起的戶外運動——獨木舟、登山車,在遊山玩水中認識大自然。直到開始滑雪,他才驚覺雪期會越來越短。
疫情期間,鄭宜昀回到台灣,看到新聞報導台灣曾有雪場;看過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水下漂亮照片,他自潛時卻只剩下珊瑚大白化;去日本北海道滑雪,雪季由以往的3、4月結束,變成2月底已沒雪,但3月又迎來強降雪,再後來已是一堆雪崩、山難的消息。
鄭宜昀於是心想,如果我們不趕快做點什麼,珊瑚礁會不會就像雪場一樣,很快消失?
去(2024)年多個颱風和強降雨,不少國內登山團都「倒團」取消行程,部分登山業者只能帶團出國。但是帶團出國,也同樣要面對氣候變遷的問題,「國外有很多地方也豪雨成災」,到最後也只能取消。
靠天吃飯的還有潛水業者、登山車業者,「他們說整個暑假一直風災,要不就是(災後)重建,然後又再來颱風,他們等於沒飯吃。」
當氣候變化越來越急速,甚至影響地形,前人的經驗不再合適,鄭宜昀舉例說明,比如過去需要帶冰爪上去的地方,現在都變成岩石,「難度提高、更難預測」,而像是攀岩、高空走繩等運動用的繩索,也為了避暑越架越高,「風險也更高」。
鄭宜昀認為,氣候變遷沒有一定規律,它改變了一般人的認知與常規,「你要變得比以前具更多能力、準備更多東西,才能應對更高風險的戶外運動。」
素人邁出第一步
氣候變遷對戶外運動愛好者來說,近在咫尺又遠在天邊,該如何引起大家的關注與討論,一直是鄭宜昀努力的方向。他記得到日本打工度假時,曾在日本POW分部當志工,看到他們去很多雪場外擺攤、談氣候變遷,也會透過雪場教練與民眾講解多年來看到的環境改變,呼籲大家立即行動。
「那時我深深的被打動,覺得氣候變遷不是離我很遠的事。」鄭宜昀於是想到,不如在台灣成立POW分部,於是寫信給美國總部,但一直沒收到回音。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創辦人張良伊在國際環保組織350工作,他建議鄭宜昀不妨先以POW Taiwan名義辦活動,並參加350線上環境課程與培訓營,之後再把成果分享給國外POW團隊。

2023年底,鄭宜昀發起「回到未來」的氣候變遷遊行。他覺得身邊朋友對環團「有一種距離感,不會覺得是很好玩的事情」,所以他預想形式要歡樂如嘉年華,也透過一些戶外運動KOL做宣傳。
第一次辦大型街頭活動,鄭宜昀不懂找志工,也不懂寫新聞稿,就找來綠色和平協力。但他坦言,這次合作經驗不理想,活動到最後變調,「變得很政治化」;當天新聞報導也沒有突出戶外愛好者關注氣候變遷的角度。
自此,鄭宜昀知道寫新聞稿的重要。去(2024)年再辦回到未來大遊行時,他沒再找環團合作,參加者均是來自戶外運動社群;他也在不同講座活動中推薦遊行活動,招來不少志工。
正因為辦了兩年遊行,鄭宜昀的努力被看見。日本POW把他引薦給美國POW總部,他這才真正成為台灣POW的「代理」。
環境議題倡議者的無力與積極
35歲的鄭宜昀參加過太陽花學運,他從一個公民醒覺的社會運動參加者,搖身變成現在的環境議題倡議者。一路走來,他覺得做倡議者的無力感會很重。以最近重啟核三公投為例,他把反核資訊貼到個人臉書,但很多朋友沒法理解再生能源、核能的討論,只在乎不要缺電。「像環境倡議,我們都是少數。」
但是,他還是保留一份樂觀。最近他開始辦氣候變遷與運動相關的講座,有時一場只來十餘人,人數雖少,但他認為來的人都很在乎環境。「像我朋友,一直說誰會來報名這東西,但其實他每次都是我的志工。」
從辦講座的經驗裡,他留意到最積極關心氣候變遷議題的是媽媽們,「他們本身不從事戶外運動,但他們的小孩會,他們希望給小孩一個很棒的大自然。」他認識了一位年輕媽媽,現在一起規劃校園巡迴親子講座,讓這位媽媽也學習當一個關心氣候議題的倡議者。
世界很速食,有些人會考慮要有即時效果才願意付出。鄭宜昀覺得,即便每個人力量再微小,在能力範圍內做點事,總比站在原地、看著世界毀滅更好。
想寫一份台灣版氣候變遷下戶外運動風險報告
今年6月,鄭宜昀正式向內政部申請成立「台灣守護我們的冬天協會」(POW Taiwan),並籌備會員大會。協會需要資金營運,他參考國外的POW,招募個人及企業會員並募款。
與此同時,他亦開始籌劃他的未來。
2022年,美國POW發表一份研究報告,點出氣候變遷下越野跑、登山車、徒步登山等戶外活動的潛在風險,鄭宜昀也想寫一個台灣版本,也正在跟千里步道協會洽談合作機會。他又想著,2026年是台灣地方選舉,POW Taiwan可收集戶外社群對氣候變遷的聲音,以無黨派身份遊說地方參選人支持守護台灣氣候環境與土地。其他時間還可以把民眾帶到戶外做串連,又可以在運動紀錄APP Strava建立挑戰活動。
「我覺得現在有點像創業了。」
鄭宜昀想起有次去學校演講,小朋友問他改變了什麼?「與其說改變,我堅信我是走在氣候的路上,更明顯看到我在保護的東西。」
「如果我對這東西有熱情,我會不顧一切去做。」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