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綠保標章走過15年 「田裡交會的腳印」看展、集章都在保育小站

更新時間:2025/08/28 09:41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2010年,農委會林務局(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和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合作公開「官田水雉綠色保育」標章,鼓勵農民採用友善耕作方式,之後綠保標章擴展至石虎、諸羅樹蛙、草鴞、赤腹游蛇等珍稀物種,甚至涵蓋整體水梯田地景。今(2025)年是綠保標章發展15週年,慈心基金會特別策畫《田裡交會的腳印》特展紀念,呈現綠保農友顧念與農地共生的野生動物,並邀請消費者一同走進綠保田,見證野生動物自在穿梭於農田棲地的美好景象。展覽即日起至9月26日止,在北市百年古蹟「保育小站」展出。2009年冬天,多隻水雉死亡,調查顯示原因是農民用「直播稻穀」取代插秧,並在種子中拌入農藥防止麻雀啄食,導致水雉及彩鷸、紅冠水雞、小白鷺等水鳥誤食中毒。兩年間,136隻水雉死於農藥中毒,度冬成為牠們最嚴峻的挑戰。

2010年,農委會林務局(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和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合作公開「官田水雉綠色保育」標章,鼓勵農民採用友善耕作方式,之後綠保標章擴展至石虎、諸羅樹蛙、草鴞、赤腹游蛇等珍稀物種,甚至涵蓋整體水梯田地景。

今(2025)年是綠保標章發展15週年,慈心基金會特別策畫《田裡交會的腳印》特展紀念,呈現綠保農友顧念與農地共生的野生動物,並邀請消費者一同走進綠保田,見證野生動物自在穿梭於農田棲地的美好景象。展覽即日起至9月26日止,在北市百年古蹟「保育小站」展出。


田裡交會的腳印特展。圖片來源:明日一寸文化

從保育水雉起步 回顧綠保標章15年發展

2009年冬天,多隻水雉死亡,調查顯示原因是農民用「直播稻穀」取代插秧,並在種子中拌入農藥防止麻雀啄食,導致水雉及彩鷸、紅冠水雞、小白鷺等水鳥誤食中毒。兩年間,136隻水雉死於農藥中毒,度冬成為牠們最嚴峻的挑戰。

為此,除了台南市政府鼓勵農民採用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減少稻穀直播,並推廣自然無毒的農法,2010年10月,農委會林務局(現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和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首次公開「官田水雉綠色保育」標章,綠保標章由此起步。

今年屆滿15年之際,綠保標章從最初守護水雉出發,推出「官田水雉友善農產品」,逐步擴展至石虎、諸羅樹蛙、草鴞、赤腹游蛇等珍稀物種,甚至涵蓋整體水梯田地景,讓農田成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庇護所,亦納入「瀕危物種極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獎勵項目中,鼓勵民眾進行農田的友善管理。


特展還有集章區,擺放著食蟹獴等野生動物造型印章。圖片來源:林保署

如今上千甲農地掛上綠保認證標章,是全台灣涵蓋農田面積最大、田區類型最廣、保育動物最多元的生態農業標章。截至今年7月底,全台綠保農戶已逾675人,農地面積突破1,000公頃,保育物種達46種,並記錄超過2500種野生動植物,申請標章的品項也從可食作物擴展至觀賞性草本花卉,展現出農業與生態共存共榮的具體成果。

慈心基金會特別策畫《田裡交會的腳印》綠色保育15週年特展,呈現綠保農友顧念與農地共生的野生動物,保留棲息環境的心意,並邀請消費者一同走進綠保田,體會農民的心意,見證野生動物自在穿梭於農田棲地的美好景象。


特展上展示農友分享的圖卡。圖片來源:林保署

特展呈現田野生物多樣性 一般野生動物也能入列

特展在昨(27)日召開開幕記者會,集合了多年來參與這項計畫的諸多來賓。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不僅提供野生物觀測的協助,也親力親為開闢生態田。負責人黃于坡致詞時說,綠保標章不僅生產糧食作物,更生產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這些故事分散到各個角落,串聯起來正好展現了台灣土地上良善的力量。

林業保育署表示,生態保育網的實踐不僅呼應國際里山倡議「永續價值鏈」的目標,更是實踐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永續生產系統」及「責任消費」等目標,達成健全農田生態系及生物棲地。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形容15年恍如隔夜。圖片來源:林保署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形容15年恍如隔夜,一眨眼就走到今天。他感謝眾多各方專家的投入與協助。他尤其感謝投入其中的農民朋友,「因為他們願意,這條路才能開展出來。」

這一路走來,綠保標章從保護農地裡的瀕絕物種,到一般野生動物也能入列,背後有許多知識以及傳統知識的支持。

蘇慕容即提及,有一次部落族人告訴他,部落族人每天出門要聽某種鳥的叫聲、觀其行,才能決定當日是吉是兇。這類紀念性物種,已建立和人的關係,因此未必需要保育,卻深具代表性值得訴說。因此綠保標章的保護物種,不再停留於保育類物種。

另外,也將棲地保育的概念納綠保標章認證,讓農民的田間維繫土地、創造生物多樣性的努力更容易取得標章認證。

這些努力促使更多民眾透過綠色消費認識台灣原生物種。蘇慕容舉最近資訊,瀕絕的石虎透過多年來的宣導,已知族群擴散到台南了。過去滅鼠藥由政府免費發放,透過生態學者不斷以數據證明滅鼠藥造成的無差別殺害,造成石虎、黑鳶、鳥等物種的族群數量的下降。如今政策轉而引導農民精準用藥,台灣農田生態展現更多生命力。


《田裡交會的腳印》特展用俏皮的方式展出田間生物多樣性,圖為小鳥棲架。圖片來源:林保署


特展上展出綠保田裡的小幫手圖卡。圖片來源:林保署

慈心去(2024)年也出版了棲地手冊,農地由過去使用化學藥劑,到現在透過物理環境的設計與優化,提供不相上下的效果,創造生態保育的邊際效益。農民也透過手機iNaturalist紀錄農地發現的物種。「以前只是思考著農業、農民生計,不曉得其中蘊含著眾多的道理。」蘇慕容說,「現在農田已經不再是(生產農作物的)農田了,而是生產人類未來的希望!」他期待更多消費者支持綠保標章,共同為人類未來努力。

綠色保育案例也在聯合國里山倡議國際夥伴等國際會議中分享;玉山銀行長年支持的「玉山瓦拉米」計畫所在地花蓮南安,也提送申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OECM)。民眾可透過各地舉辦「田裡有腳印市集」、里仁、全聯、家樂福等通路,尋覓綠保標章的蹤跡。


特展有一個區域可以聆聽田野的聲音。圖片來源:林保署

「田裡交會的腳印——綠色保育十五週年特展」資訊

《田裡交會的腳印》特展把「家的意象」化為行動起點,引導社會看見棲地與餐桌的連動,理解生產、生活與生態同在一塊土地上,健全生物棲息地農田生態系,林業保育署強調,消費支持就是最強大的保育力量,透過綠色保育標章並支持永續消費,使民眾一窺背後看不到的生態保育行動,也使第一線社區與農民得以實踐「土地共享」的價值,讓每塊田都成爲生態保育的守護網絡。
地點:保育小站(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203巷24號)
展期:114年8月22日至9月26日(週一休館)
時間:12:00~19:00
更多資訊請見「綠色保育 生態標章」粉絲專頁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