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沒有土地的國家? 海平面上升威脅吐瓦魯人爭搶「氣候門票」

更新時間:2025/08/28 01:41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吐瓦魯時任外交部長柯飛站在海水中演講,希望各國正視吐瓦魯正面臨氣候變遷的迫切問題。照片來源:擷取自 2021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期間,吐瓦魯時任外交部長柯飛(Simon Kofe)西裝筆挺站在海水中演講,引起國際許多關注,這不是噱頭,而是現實生活。吐瓦魯面臨海平面持續上升,海水已逐步侵蝕土地與家園。吐瓦魯位於南太平洋,由九個低矮的環礁與珊瑚島組成,總面積僅2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四小的國家。地勢低平,最高海拔約4公尺高,絕大部分土地距離海平面不足2公尺。
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國吐瓦魯,平均海拔僅2公尺,近95%的國土有機率在本世紀末以前被海水淹沒,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因氣候變遷沉沒的國家。提早準備,吐瓦魯宣布將成立全球第一個「數位國家」;同時,澳洲與吐瓦魯於2023年底簽訂《好鄰聯盟協定》,推出全球第一個氣候簽證。目前已有超過八成的吐瓦魯公民申請,凸顯居民對氣候變遷搬遷的迫切需求。吐瓦魯的遭遇,會是全球未來的第一個氣候災難預告片嗎?

吐瓦魯時任外交部長柯飛站在海水中演講,希望各國正視吐瓦魯正面臨氣候變遷的迫切問題。照片來源:擷取自Simon Kofe YouTube

2021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期間,吐瓦魯時任外交部長柯飛(Simon Kofe)西裝筆挺站在海水中演講,引起國際許多關注,這不是噱頭,而是現實生活。吐瓦魯面臨海平面持續上升,海水已逐步侵蝕土地與家園。

吐瓦魯位於南太平洋,由九個低矮的環礁與珊瑚島組成,總面積僅2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四小的國家。地勢低平,最高海拔約4公尺高,絕大部分土地距離海平面不足2公尺。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監測數據,吐瓦魯的海平面上升速率約為全球平均的兩倍,近30年來已上升超過15公分。在最糟糕的情境預測之下,本世紀末吐瓦魯有九成以上的領土都將位於海平面之下。屆時,該國家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因氣候變遷而「被迫消失」的國家。

吐瓦魯由九個低矮的環礁與珊瑚島組成,地勢低平,科學家預測,在最糟糕的情境下,本世紀末吐瓦魯可能有九成以上的領土都將位於海平面之下。照片來源:UNDP Climate/Flickr(CC BY-NC 2.0)

打造世界上第一個「數位國家」

面對逐漸被海水吞噬的現實,隔年(2022年),柯飛於COP 27會議上透過影片宣布,將把吐瓦魯打造為世界上第一個「數位國家」,透過3D建模重建國土地形,並將其重要的文化資產儲存於雲端。

2023年10月,吐瓦魯進一步修憲,明文宣告:「即使領土因氣候變遷消失,吐瓦魯作為一個國家,依其歷史、文化與法律架構,仍可永久存續」。從法律層面賦予國家新的定義,更奠定數位國家存在的正當性。這項修憲不僅是法律上的創舉,也是國際法上對於「無土地國家」概念的一次挑戰。他們要告訴世界的是「我們沒有被淹沒,我們仍在戰鬥著。」(we are not drowning, we are fighting.)。

「數位國家」不僅是文化保存,更是行政治理的延伸。吐瓦魯數位國家計畫讓其公民即使散落世界各地,也能透過數位護照、線上投票系統與雲端公共服務維持與母國的連結。更可以透過網路平台了解該國的文化歷史與發展,如歷史文獻、傳統舞蹈。

然而,根據《蒙特維多國家權利與義務公約》(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國家必須擁有永久居民及明確的領土才能被承認,未來吐瓦魯是否還會被國際承認,將會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測試。

截至2023年年底,已有26個國家在法律上承認吐瓦魯的數位國家地位,其中包括紐西蘭和澳洲。

吐瓦魯氣候倡議人士馬里(Grace Malie)指出,「這不僅關乎我們的家園,也關乎了我們的尊嚴,我們的文化,我們的遺產,這些都不是可以打包帶走的東西。我們對這場危機的貢獻最少,卻付出了最高的代價。」

氣候危機再再顯示了全球發展的不公平,中國排放占比為32%、美國為13%,相較之下,太平洋島國排放量僅佔全球的0.02%,卻是氣候危機首當其衝的地區。有多少國家願意伸出援手,又有多少國家虎視眈眈地將這些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領土視為戰略要塞,權力大國間的反應,將生存政治變成了一場公民碰運氣的遊戲。

好鄰聯盟協定:基於氣候人道的合作,還是地緣政治的布局?

2023年底,澳洲和吐瓦魯簽訂《好鄰聯盟協定》(Australia–Tuvalu Falepili Union)建立雙邊合作機制,協定於2024年8月正式生效。「falepili」一詞是採用吐瓦魯語中象徵「好鄰居」、「互助互敬」的傳統價值,建立起「有尊嚴的人道移動管道」(special human mobility pathway)。 

過去澳洲已有投入援助吐瓦魯的信託基金(Tuvalu Trust Fund)與海岸調適專案(TCAP)資金,也在這波協定中,加碼挹注資金,用於加強氣候韌性、調適、衛生、通訊與基礎建設等。

《好鄰聯盟協定》開啟了全球首個以氣候變遷為移民理由的雙邊移民協議,並發行首張「氣候簽證」(Climate Visa),澳洲預計每年接收280名吐瓦魯公民,線上登記從今年6月中旬開放為期約一個月,最終透過抽籤選出符合資格者,移民者可享有生活、工作、就學與醫療照護等社會福利。目前有超過82%的吐瓦魯民眾參與抽籤,以吐瓦魯2022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來看,全國僅有3%的登記者有機會取得氣候簽證。

舉國完成遷移需要至少十年時間。然而,IPCC預測若全球持續升溫,吐瓦魯部分島嶼可能在2050年前就惡化至無法居住,意味著氣候簽證可能趕不上海平面上升的步伐。

《好鄰聯盟協定》並非完全為澳洲單方面利益輸出,協議規定,未來吐瓦魯在建立對外之安全與外交政策之前,必須事先與澳洲協商,同時須承認澳洲為首要防衛與安全合作夥伴,以穩定區域和平。

為此,也有人質疑這項協定將限制吐瓦魯的外交自主性。由於過去吐瓦魯與澳洲在雙邊貿易關係上並非互相依賴,彼此貿易占比偏低,此舉也被視為澳洲遏制中國在南太平洋擴張影響力的戰略措施之一。未來兩國要如何建立起互惠且尊重文化差異的夥伴關係,還有待更多切磋與磨合。

吐瓦魯海岸調適專案(TCAP)透過多種工程和生態工法來保護海岸。圖為在富納富提(Funafuti)建造的防洪用地及防波堤。照片來源:TCAP/UNDP

吐瓦魯並非全球唯一的「氣候移民」候選國

澳洲與吐瓦魯的案例雖為先例,但並非孤例。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的前總統湯安諾(Anote Tong)曾在2014年向斐濟購買土地,希望在人民迫遷前,可有個永久安置的預備地,並發展出一套應對氣候變遷計畫性撤離的模式,但最後無疾而終。

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與美國之間則有《自由聯合協定》(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居民可以「非移民」的身分自由進出美國,享有生活、就業、就學權利,但隨著川普當選及國際地緣政治緊張情勢,也帶來新的壓力。

紐西蘭曾在2017年提出「氣候難民簽證」草案,但最終因法律與政治爭議而擱置。國際法目前並未將因氣候變遷而被迫遷移的人口視為「難民」,這使得氣候移民在法律地位長期處於灰色地帶。

吐瓦魯與澳洲的協定繞過了國際法空白,未來能否成功複製到其他國家,仍有待觀察。更重要的是,吐瓦魯文化深深依附於土地與海洋,即使居民分散到世界各地,如何保持語言、習俗與集體認同,將是另一場不亞於領土存續的戰役。如何在移民制度中,爭取一條有尊嚴的生路,將會要面對的課題,吐瓦魯的故事或許正是全人類的預告片。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