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屈公病與登革熱:氣候變遷下的病媒蚊Q&A

更新時間:2025/08/27 10:41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7月起中國廣東佛山爆發屈公病疫情,並快速擴散至香港、澳門,台灣也出現境外移入案例,截至8月21日,佛山市累積確診。台灣今年雨水多,登革熱疫情也起苗頭。本月25日,高雄市衛生局鼓山區出現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家庭、社區群聚疫情,累積共4例。屈公病與登革熱都是法定第二類傳染病。隨著氣候變遷影響,病媒蚊疾病威脅日益加劇,社會更需提高警覺。《環境資訊中心》採訪中國醫藥大學副院長黃高彬,以及具昆蟲學背景的公共衛生專家蔡坤憲,並綜合整理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的專家意見。透過八個Q&A,帶你認識氣候變遷下的屈公病與登革熱。中國醫藥大學副院長黃高彬說明,登革熱的典型臨床症狀包含發燒、全身痠痛、出疹子,嚴重時可能演變為登革出血熱,出現血小板下降與嚴重出血,甚至導致敗血症。2014、2015年台南與高雄疫情期間,多數死亡案例發生在年長者感染後,因敗血症而不幸過世,「這也是登革熱最危險之處。」

7月起中國廣東佛山爆發屈公病疫情,並快速擴散至香港、澳門,台灣也出現境外移入案例,截至8月21日,佛山市累積確診達9000多例。台灣今年雨水多,登革熱疫情也起苗頭。本月25日,高雄市衛生局公布鼓山區出現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家庭、社區群聚疫情,累積共4例。

屈公病與登革熱都是法定第二類傳染病。隨著氣候變遷影響,病媒蚊疾病威脅日益加劇,社會更需提高警覺。《環境資訊中心》採訪中國醫藥大學副院長黃高彬,以及具昆蟲學背景的公共衛生專家蔡坤憲,並綜合整理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的「中國廣東爆發屈公病疫情」專家意見。透過八個Q&A,帶你認識氣候變遷下的屈公病與登革熱。


白線斑蚊。圖片來源:Pexels。(CC0)

一、登革熱和屈公病,哪一種風險較高?

中國醫藥大學副院長黃高彬說明,登革熱的典型臨床症狀包含發燒、全身痠痛、出疹子,嚴重時可能演變為登革出血熱,出現血小板下降與嚴重出血,甚至導致敗血症。2014、2015年台南與高雄疫情期間,多數死亡案例發生在年長者感染後,因敗血症而不幸過世,「這也是登革熱最危險之處。」

屈公病的主要症狀則是關節疼痛,尤其集中在手掌、腳掌等小關節,甚至會痛到身體無法伸直,因此被稱為「屈公病」,源自名稱中「彎曲」的意涵。大多數病人會在 7~10 天內痊癒,但少數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影響生活品質。

在致死率方面,屈公病相對較低,約小於 0.1%,不像登革熱可能導致出血、敗血症與死亡。

二、為什麼屈公病不像登革熱,每年都大流行?

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合聘微生物基因體學程與醫學院教授趙黛瑜說明,屈公病是一種由屈公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和登革病毒分屬不同的病毒家族。

登革病毒有四種不同的血清型,而屈公病毒只有一種血清型。因此登革病毒會在同一個地方重複流行不同的血清型,但屈公病毒在同一個地方流行過後,通常要經過5~7年才會再流行。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蔡坤憲受訪指出,在登革熱的四型血清中,感染同一型的血清病毒會有免疫力,若感染非同種血清,則會讓登革熱引起的症狀更嚴重。

屈公病和登革熱目前都沒有特效藥,臨床上主要採取症狀治療,例如頭痛就給止痛藥、發燒則以退燒藥控制。此外,兩者的「病毒血症期(viremia)」略有差異,此為病人血液中有病毒活動的時期,登革熱為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五天,屈公病則是發病前二天至發病後五天,這段期間若被帶有病毒的蚊子叮咬,就可能進一步傳播。


登革熱、屈公病在傳染途徑上皆由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傳播。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管署。

三、廣東疫情為什麼會失控?

趙黛瑜說明,廣東屈公病疫情從佛山市的幾個小區開始,但因症狀均為發燒等輕微症狀,無嚴重病例,因此輕忽疫情控制。再者當地原本就有病媒蚊,因此很快散到全市,後來病人快速增加,診斷試劑很快就不夠使用,無法快速診斷病人並加以隔離,案例快速累積。

蔡坤憲補充,中國廣東本身即是屈公病持續流行國家,透過人員與交通移動快速跨區傳播,今年的法國與義大利也是如此。

四、屈公病傳播對台灣有什麼警示?

黃高彬解釋,台灣目前的埃及斑蚊、白線斑蚊身上並無攜帶屈公病毒,因此不會有本土案例出現,也不會有人傳人的情形發生。台灣現行防疫措施包括嚴格的境外移入監測(機場檢疫、發燒篩檢)、完善的病媒蚊密度監測與孳生源清除機制,以及健全的醫療通報系統,可及早偵測並啟動防治。

蔡坤憲則指出,本次由中國廣東爆發的屈公病疫情遍及鄰近國家,包含澳門、香港,「那這個不是只有他們(中國)的問題,因為今年已經累計超過25萬人感染,最嚴重是巴西、波利維亞、阿根廷。」

蔡坤憲強調,截至8月6日,國內累計17例屈公病確定病例,僅有一例來自中國佛山,其他多來自東南亞國家,但也代表台灣鄰近國家也在流行屈公病,且同樣是歷年最高,不可掉以輕心。


全國屈公病本土案例及境外移入病例趨勢圖中,今年8月病例數最高,過往年份僅10例以下。圖片來源: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蔡坤憲指出,台灣必須提前備妥檢驗能量、人力物力,進入流行季前就要準備,最關鍵仍在「前端防治」,包含降低蚊蟲密度、社區防疫與公共衛生投入,一旦有境外移入病例,需立即加強該區域的監測與防治行動。

五、屈公病疫苗有用嗎?

趙黛瑜提到,目前有兩款疫苗藉由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的資助已在歐盟與美國上市。此兩款疫苗目前仍被當作旅行用疫苗,建議民眾到疫區旅行前可預防性施打。

最新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科學評估報告顯示,全世界有超過100個國家、超過20億人口暴露在屈公病毒傳播的風險,假設疫苗具有70%保護力,但卻可能因此而忽略病媒蚊的控制,導致控制屈公病毒,卻造成登革病毒的大流行,因此最佳防疫策略還是防蚊。

六、只要被埃及斑蚊、白線斑蚊叮咬,就會感染屈公病和登革熱嗎?

蔡坤憲指出,登革熱、屈公病、茲卡病毒皆由埃及班文跟白線斑蚊傳播。埃及班蚊過去分佈在北迴歸線以南,如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縣市,但今年在雲林也看見埃及斑蚊行蹤;白線斑蚊則是全台遍佈。

以習性來看,埃及斑蚊多棲息室內,因此蔡坤憲強調,南台灣的防疫重點應放在家中是否有積水容器、花器底盤等,而不是只在戶外巡視。此外,埃及斑蚊的傳播效率也比白線斑蚊高出很多。

蔡坤憲強調,疾病傳播「一定是蚊子要叮到病人」,經過幾天病毒在蚊子身上複製,蚊子再去叮人才會傳播。這也代表人被剛孵出來的蚊子叮咬,一般不會生病。此外,白線斑蚊儘管遍佈全台,但通常只叮一人,吸飽就離開;埃及斑蚊則可能連續叮咬多人,更容易擴散病毒。「因此北部發生登革熱,比較不擔心,因為沒有埃及斑蚊。」

病媒蚊消毒。圖片來源:台北市環保局
病媒蚊噴藥。圖片來源:台北市環保局

七、這兩種病媒蚊如何傳播病毒?

蔡坤憲說明,蚊子吸入病人血液後,病毒會在腸道內繁殖,再進入體腔,最後到達唾液腺。蚊子下一次叮人時,會在吐唾液的同時把病毒一併傳入。

蔡坤憲舉例,假設某竹林裡有人種竹筍,結果社區出現多例登革熱,現場也有積水容器,此時直覺會認為「先清積水,再送病人治療」,但其實這樣做並非最正確。「因為去清積水的時候,清的人會被蚊子叮,結果反而增加更多病人。」

蔡坤憲說,蚊子一旦帶有病毒,就會終身攜帶,無法分辨哪一隻帶毒。所以第一步應該是「先噴藥消滅成蚊」,降低立即傳播風險,「反而積水裡的幼蚊是乾淨的,幾天後再去清也可以。」

八、氣候變遷如何影響病媒蚊?

蔡坤憲指出,氣候暖化對於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的生長皆有幫助,從水裡孵化至成蚊,由原本10~12天縮短至7~10天,短期內滋生大量斑蚊。另外,高溫也會增加斑蚊的叮咬頻率,因蚊子需吸血以降溫,帶病毒的蚊子更容易頻繁叮人,導致傳播加快。極端氣候帶來的強降雨與颱風,則會製造更多積水環境,增加孳生源,製造更多斑蚊的生長基礎。

蔡坤憲補充,蚊子卵即使在乾燥狀態下也能存活超過半年,一遇到下雨,約30分鐘內就能孵化。因此颱風或連日豪雨過後,必須立即清理環境,否則一週後就可能爆發大量蚊子。

要如何正確防蚊?蔡坤憲認為「巡、倒、清、刷」中的「刷」最需要落實,因為病媒蚊的卵會緊緊附著在桶子、花盆底盤或儲水容器的內壁,就算把水倒掉,卵仍然能存活。只有用刷子刷除,才能徹底清掉這些卵,避免下一場雨後再孵化成蚊子。

「以前民眾都是說政府來噴藥,他們什麼事都不做,但其實政府根本不用去噴藥,只要民眾自己顧好家的環境,蚊子就不容易滋生。」蔡坤憲說。

民眾在颱風前後的防疫措施

  • 颱風前:先檢查住家周圍,收拾容易被風吹落積水的容器或雜物,避免成為蚊子孳生地。
  • 颱風後:立即清理環境,包含排水溝渠中的落葉垃圾、庭院花盆底盤、儲水桶等,避免積水養蚊。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