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核三公投23日開出結果為不通過,投票率約30%,創下2017年《公投法》修法以來新低。同意434萬票,不同意151萬票,雖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但同意票數低於門檻而未通過。學者分析,不通過原因與執政黨非核立場搖擺、未動員、冷處理有關。不過屏東鄉鎮總共12萬票同意、9萬票不同意的比例,已是超乎預期;此外,不同意票更能反映出「反核公民基本盤」。

反核公民基本盤:投票率低「正常」、結果不意外
居住在恆春的前屏南社區大學校長江國樑說,今天的投票狀況很冷清,這是「正常現象」,公投主文設定藏有陷阱,且很明顯看得出是為了政治操作,民眾才不予理會。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也對公投結果表示「不太意外」。
屏東縣監督核能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指,投票率低原因有三,首先不少民眾對公投並不知情;其次,公投不具備正當性,「他們不想去投票」;第三,由於公投時間倉促,90多天裡,整個社會要面對一個複雜的議題,民眾不知如何抉擇。
李根政分析,執政黨因為總統賴清德對核電態度的動搖,加上最近投入南部救災,沒有動員催票,讓這次公投成為藍白政黨動員對決公民運動的「不公平賽局」。但相對的,這次投出的不同意票可以反映出「反核公民基本盤」,更可以發現地域性的趨勢,例如中北部正反方得票比約3:1,南部2:1,屏東地區更是接近1:1,顯示南部地區反對重啟核三的基本盤更多。
呼應到公投前網路社群上傳出「核廢料放在同意票多的縣市」的討論,李根政說,這樣看來,核廢料應該放在中北部縣市,既然這麼支持,分攤核廢料也合理。

江國樑補充,就連與核三為鄰、恆春半島四鄉鎮的同意也高於不同意,這可能是因為,藍白趁著公投操作,在屏東放出一些「耳語」,恐嚇核三除役會失去回饋金、失去工作機會等,對基層可能造成影響。不過他說,這些「恐慌戰術」成功激出12萬同意票,只是屏東投票權人68萬的兩成不到,也證明了不如選前藍白陣營所講的「屏東民調七八成支持」。
南部團體打「地面戰」仍然樂觀的理由
雖然全台以縣市計算,均是同意票較多,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邱毓斌此前已預期同意票不會超過通過門檻,而且屏東12萬票同意、9萬票不同意,比例是超乎預期,「這是非常好的」。
他分析,屏東這次是唯一有環保團體打地面戰的地方,也因此捲動一些學者、民眾參與更多核能發展討論,也讓他們反核的信心大增。另外也有一些民代本來或考慮選票,或在等待黨中央的「指示」,後來亦因這些地面戰「被鼓勵到」,開始動員起來。
邱毓斌看到南部與北部的投票差異,高雄、台南等地的同意與不同意差別沒那麼大,證明南部的民進黨支持者裡,關注核能安全的比例也較高,但「北部人會覺得屏東去死、不干我的事,他們會跟著(國民黨)黨的意識投降,說不要缺電。」

民間團體打地面戰從來不易。他觀察到北部環團「人不夠多」,量能不足,且這議題「大家已經打到很煩,從年輕打到現在,最少20幾年」,好不容易核能問題能往前走,現在卻又倒退回來,「其實很討厭,所有東西已經談過一次又一次。」北部比較切身的核能議題是關於核四,但由於沒運作,在地的組織動員「不是很active(活躍)」。
一場公投,揭示反核運動會有累的一天。但邱毓斌仍然樂觀,他覺得選舉戰、公投戰比傳統社運更難打,「你看前兩個禮拜,我們搞得要死要活,那個聲音比不上黃國昌脫個衣服淋個水,哇大家都好愛對不對」;但社運搞抗爭,「我包圍你,我不需要過50%(支持),我只要能夠動員足夠的人產生壓力、聲音被聽見。」
在台灣,核能的討論「就是藍綠對決」
總統賴清德晚間表示,雖然公投沒有通過門檻,但尊重社會意見,將請核安會和台電啟動自我安全檢查。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認為,執政黨非核政策的模稜兩可似乎反映出,政府意識到社會上對核能的支持度正在上升。
趙家緯指出,相較於2021年「重啟核四」公投時,當時的經濟部明確辯護核四續建不可行,這次卻幾乎沒有提出有力的政策論述,且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召集人童子賢甚至站在正方擔任意見發表人,「這樣的失衡會讓大家對於能源轉型更沒有信心。」
「核三已經停機,最務實的做法就是讓除役計畫按既定程序完成,不再重啟。」他說。
邱毓斌則認為,這一兩年「民進黨的反核立場開始鬆動」,總統賴清德以及曾任屏東縣長的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等人「從來沒有公開說反對(核能)」,加上民進黨這一次的在地戰並沒有動員,明顯冷處理這次議題。
邱毓斌稱,在台灣歷史上,核能的討論「就是藍綠對決的狀態」。2000年之前,各地均是藍營支持者較多,擁核者也較多,但當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民間越來越多人願意理解核能帶來的問題,「民進黨表現好一點,反核的民意就會增高。」反核民意最高之時,為2011年福島核災後3、4年間,至2018年公投核四是否重啟,「看到大家對國民黨的不滿及對核能的憂慮,高於所謂缺電(擔憂)。」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永續韌性組組長呂采穎則認為,這次公投開啟了不同於過去「以核養綠」、「重啟核四」兩次核能公投的新一頁討論。社會更重視核電在高科技產業發展下的角色,也出現關於戰爭情境中,核電可能扮演什麼功能的辯論。他也指出,這些攸關台灣未來的重要課題,若僅止於公投期間的對立論戰,恐難形成社會上的成熟共識。
再生能源收緊 核能角色被誇大
外界常以「錯誤的能源政策」指向「非核家園」及綠能政策。趙家緯認為,這樣的標籤使核能角色被持續誇大,今年6月的民調顯示,高達44%民眾認為核能是適合台灣走向淨零的發電方是,排名第一;即便核三2號機今年5月停機,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仍有約17%民眾誤以為核能是台灣的主要發電方式。

趙家緯表示,民眾對不同發電方式的態度,其實與黨派立場有明顯關聯,例如泛綠民眾有七成認同光電,藍白兩黨支持者則較傾向認為核電是較好解方。「如果這些標籤,是用在政黨上的攻擊就算了,但我們看到現在伴隨著的是對綠能的整體攻擊」,更讓許多地方政府更開始收緊再生能源的推動腳步。不僅桃園市將限制地面型光電板的設置,今年光電開發速度也已退回2017、2018年的水準。
趙家緯指出,賴政府上任時以「能源轉型2.0」作為政見,15個月過去,「可能只有能源轉型0.5而已」,轉型力道比蔡政府時期更為薄弱。
內閣即將改組,外傳新任經濟部長將由龔明鑫出任,趙表示,龔過往擔任國發會主委時參與許多能源社會溝通,也有離岸風電經驗,希望他能對於能源轉型提供「更清楚的政策訊號」,不管未來核三是否安檢、安檢狀況如何,都要能讓再生能源持續發展,不會放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