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六重啟核三公投在即,核能安全一直是能源政策辯論的核心命題,昨(18)日下午,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舉行「能源轉型提升國家安全」專題講座,邀請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托馬斯・卡伯格(Tomas Kåberger)透過直播分享國際間能源轉型經驗。
卡伯格曾任瑞典能源署署長,他指出,「核能復興」僅是政治宣傳,核電在戰爭中脆弱且昂貴,納稅人難以承擔核災風險。他並強調,隨著太陽能與風能成本快速下降,台灣唯有發展百分百再生能源,才能真正提升能源韌性與經濟效益。

托馬斯·卡伯格(Tomas Kåberger)教授自2011年起擔任再生能源研究所(Renewable Energy Institute)董事會主席,現為查爾摩斯工業大學產業能源政策教授,能源研究中心主任,也是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曾任瑞典能源署署長(2008–2011)、氣候政策委員會成員,並在今年當選瑞典地區能源諮詢機構聯合會主席,長期引領歐洲能源轉型與政策實踐。
核電廠成戰爭勒索目標 納稅人難以承擔核災風險
有人說,核反應爐在戰爭中是「神聖不可攻擊」的,但現實並非如此。卡伯格舉例,以色列曾轟炸伊拉克、敘利亞的反應爐;南歐斯洛維尼亞Krško反應爐曾遭威脅;在前南斯拉夫戰爭期間,甚至以攻擊核電廠作為勒索演練。烏克蘭戰爭中,札波羅熱核電廠及車諾比舊址周邊都有武裝衝突;札波羅熱還被以切斷外電的方式威脅,讓冷卻系統長時間失效、造成爐心熔毀與放射性外釋的風險。
針對能源的進口獨立性(Import dependence),卡伯格解釋,戰時因為原料停止進口,失去電力與燃料,交通中斷,民生受到影響;相較之下,若只是停止進口太陽能板、風力發電部件,再生能源電力生產系統持續,僅是無擴充產能,兩者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語。在俄烏戰爭中,更顯示集中式電廠與電網易成攻擊目標,分散式再生能源則更難攻擊,因而在衝突區域受到重視。

卡伯格也坦言,各種發電方式都可能帶來災害,但核能事故的嚴重性遠超過水力發電壩潰或化石燃料儲油槽事故,後果上百倍。
誰更具競爭力,AI、資料中心必須用核能嗎?
台灣坐擁半導體龍頭寶座,而擁核派也指出核能是發展AI、運算中心不可或缺的電力來源,那台灣是否必須透過核能滿足資料中心、人工智慧所需的穩定用電需求?
卡伯格教授認,為人工智慧資料中心的用電需求,和其他用電需求一樣,主要追求的是「低成本電力」(low-cost electricity),「而低成本電力絕對不是來自核能,尤其不是新建核能,而是來自太陽能與風能。」
此外,資料中心可依據電價的變動,將運算工作從A地轉到B地,隨時使用當下最便宜的電力。他進一步分析,資料中心可以成為一種高度彈性的用電需求,適合搭配太陽能與風能,而不必依賴電池來確保全天候供電,例如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就利用太陽能與電池實現24小時不間斷供電。
卡伯格指出,資料中心本身具備靈活性,與低成本的太陽能與風能電力是絕佳的搭配,「沒有理由核能對AI有特殊優勢」。

「核能復興」在歐美破局:成本超支、工期延誤成常態
核能復興論已不是新鮮事,卡伯格說明,10~20年前歐洲也曾出現類似討論,但至今仍未出現低成本的核電廠,尚無經濟可行的代表性案例。不僅美國、歐洲新建核電計畫普遍出現成本大幅超支、工期延誤,美國四個新反應爐建設案中,就有二個在投入約100億美元後被迫中止。
卡伯格回顧核能發展歷程指出,每10個核電建設計畫約有一個未能完工即遭到放棄,「政府參與的大型核反應興建計畫,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廠商)一開始透過誇大好處(overselling)、聲稱興建價格低廉爭取支持,政府承諾興建,但最後卻因為額外的隱藏成本,讓納稅人買單受害。」
卡伯格指出,「『核能復興』並不務實,也非趨勢,其實是一種政治宣傳(It's not a trend, it's a campaign.)」《世界能源》最新數據指出,2000年初時核能與再生能源各占全球約17~18%,如今核能降至9%,再生能源已超過30%,換句話說,核能的復甦並沒有發生。

卡伯格進一步指出,全球核能發電的新增產能自2016年後幾乎陷入停滯,以保險觀點來看,核電廠應具備「風險分攤機制」,例如發行債券,以便在事故發生時有足夠財務能力因應,而不是一再動用納稅人的資金來填補缺口,轉嫁隱形風險。
百分百再生能源才是能源安全的根本關鍵
卡伯格指出,過往三年中,歐盟的能源安全策略的核心措施,就是透過能源效率、再生能源與電網建設,降低對於俄國對石油、天然氣與鈾出口的依賴,同時降低能源成本與減少碳排放。
他解釋,再生能源系統上成本較傳統化石燃料與核能低,可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就算是在諸如日本與台灣等人口密集國家,均可利用既有建築或農業共用太陽能來推動,如再生能源研究所就推動農電共享(solar sharing),減緩土壤蒸散,亦可助於農業生產。
卡伯格補充,除了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的鋪設外,更要配置儲能,建構具備「孤島模式」的微電網系統,確保在停電或攻擊時仍可運行。他綜合國際能源轉型趨勢強調,要提升能源韌性,關鍵之處在於掌握儲能電池技術的成本快速下降的趨勢,打造分散化電力系統,方能根本性增加能源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