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核三重啟公投週六登場 五場意見發表會亮點一次看

更新時間:2025/08/19 03:54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核三延役公投意見發表會已落幕,本週六(23日)將正式投票。過去兩週內五場發表會上,正反雙方代表從核廢處理、供電穩定、國防安全到國際趨勢,各自提出論點交鋒。你對哪場發表會印象最深刻?誰的表現超乎你預期?民間組織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針對各場資訊在臉書上即時查核,《環境資訊中心》將各場重點整理摘錄,幫助讀者更理解這場公投。首場意見發表會在8月7日登場,正方由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打頭陣,對上反方的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葉宗洸指出,核燃料的安全存量可達18~36個月,遠高於燃煤與燃氣,較能符合能源安全需求。他並以俄烏戰爭為例,認為交戰雙方並未攻擊核電廠,反觀中國軍演卻鎖定天然氣接收站,顯示續用核電可在封鎖時維持基本電力。他強調,核三的耐震強度足夠,且已加強防海嘯設施,主張應積極讓機組在一年內恢復至停機待命狀態。

核三延役公投意見發表會已落幕,本週六(23日)將正式投票。過去兩週內五場發表會上,正反雙方代表從核廢處理、供電穩定、國防安全到國際趨勢,各自提出論點交鋒。你對哪場發表會印象最深刻?誰的表現超乎你預期?民間組織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針對各場資訊在臉書上即時查核,《環境資訊中心》將各場重點整理摘錄,幫助讀者更理解這場公投。


標題

第一場:核能學者葉宗洸 VS. 台電董座曾文生

首場意見發表會在8月7日登場,正方由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打頭陣,對上反方的台電董事長曾文生。

葉宗洸指出,核燃料的安全存量可達18~36個月,遠高於燃煤與燃氣,較能符合能源安全需求。他並以俄烏戰爭為例,認為交戰雙方並未攻擊核電廠,反觀中國軍演卻鎖定天然氣接收站,顯示續用核電可在封鎖時維持基本電力。他強調,核三的耐震強度足夠,且已加強防海嘯設施,主張應積極讓機組在一年內恢復至停機待命狀態。

「把核電廠的重啟或繼續運轉,講成不用花錢、非常容易的事,對台電是不公平的。」曾文生表示,公投主文「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其實並不容易,需要繁複評估和程序,包括檢驗設備老化情況、既有設備是否足以負荷重啟,以及過去建廠沒發現的風險因子是否已降低。他也強調,國際上沒有任何核電廠能在一年內完成安檢並重啟。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則發布聲明回應葉宗洸,即使國際公約禁止軍事攻擊核電廠,但俄烏戰爭中,烏克蘭札波羅熱核電廠不止一次遭攻擊。聲明表示砲彈不長眼,核電廠無法承受飛彈、無人機襲擊,以及電力癱瘓、通訊中斷等複合式軍事威脅,寄望核電廠成為台灣緊急狀態時的救命稻草,「根本是請鬼抓藥單」。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右)與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左)。圖片來源:中選會 提供

第二場:國民黨立委翁曉玲 VS. 氣候政策專家林子倫

第二場意見發表會,由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擔任正方,對上反方的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翁曉玲為法律學者,在2024年首次從政擔任立法委員;林子倫父母都是台電職員,他大學時便投入環保及反核運動,並專攻氣候變遷研究,在台大政治系任教。

翁曉玲指出,蔡政府八年內發生至少四起全國性大停電,區域停電則不計其數,「這些絕對不可能是小動物所造成的,很清楚的這就是台灣缺電。」他表示,許多國際專家都提醒台灣能源不穩,即便核三延役只占整體發電比例6%,也是「救命的電」。他也稱在非核家園政策下,火力發電造成的空污使台灣人肺癌情形加劇,已成「肺咳家園」。

林子倫則表示,台灣電網與儲能管理技術進步,大幅提升電力的可控性與可靠性。相比之下,核電為大型集中式電廠,即使在和平時期也容易受輸配電瓶頸與氣候災害影響,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更加脆弱。他強調,能源安全來自系統設計的多元分散,引入太陽能、風力、地熱等在地資源,才能打造更具韌性與彈性的能源系統,抵禦突發衝擊。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回應翁曉玲表示,台灣過去幾年的大規模停電,問題在過度集中於少數大型發電機組與高壓輸電幹線的系統。並以2024年台灣的備轉容量率超過10%的「綠燈日」高達357天,遠高於核電尚未除役的年代佐證沒有缺電。平台表示,核電廠有可能受氣候災害衝擊,如極端熱浪導致核電廠冷卻水溫過高,需要停機或降載;位於恆春的核三也曾因颱風停機四次。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右)與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左)。圖片來源:中選會 提供

第三場:核能流言終結者黃士修 VS. 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

第三場發表會由網路社群「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對上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黃士修曾擔任「以核養綠」及「重啟核四」兩公投案的領銜人;甘崇緯則曾是軟體工程師,近年投身環運,2025年擔任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

黃士修表示,美國曾表態要幫台灣處理核廢料,且高階核廢處置場「全世界都有」,核廢料要花十幾萬年處理是「反智言論」。他並稱核廢有多種先進處理方式,「早就有解了」,如ADS粒子加速器、再處理MOX核燃料等,「核廢料不是廢料,是下一代子孫的資源、循環經濟的最佳體現。」

「我們的出發點都是要找低碳安全的發電,只是對安全的想像不一樣。」甘崇緯表示,他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不喜歡用擁核、反核稱呼彼此。他稱正反雙方的共同希望,是可以研發大幅縮短核廢半衰期的處理技術,並期待核融合有朝一日能商轉,讓發電更安全穩定;但目前的核分裂發電技術,對台灣的風險仍太高。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則指,美國雖宣稱能助台處理核廢,但國內並無高階核廢最終處置計畫和場址,放眼全球僅芬蘭有場址進入試運轉。平台也表示,新處理技術ADS需要大型、昂貴且可靠度高的質子加速器運行,且有散熱、腐蝕、結構強度等技術挑戰,全球雖有研發計畫,但關鍵技術仍未突破,更遑論商業化。

「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右)與對上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左)。圖片來源:中選會 提供

第四場:民眾黨主席黃國昌 VS. 首投族吳亞昕

第四場意見發表會,由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對上首投族青年吳亞昕。黃國昌曾在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發表會中站在反方,如今轉而支持核能,成為台灣公投史上首位在相同議題的發表會中,先後擔任反方與正方代表的人物;現年20歲的吳亞昕,自小便關注環境議題,6歲便隨家人上街參與反核遊行。

針對核廢問題,黃國昌說,「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我不可能容許把我們這個世代的問題,丟給下一代來承擔」,並批評民進黨執政至近期才開始推動最終處置場相關法案,「是在睡覺嗎?」他提出,「深孔地質處置」(Deep Borehole Disposal,DBD)比傳統作法簡便,可將高階核廢料直接注入地表下3~5公里深的結晶岩層,利用天然地質屏障進行長期隔離,已成為主流選項。

吳亞昕則唸出一封來自日本福島,由21歲青年寫的信。該年輕人提到,事故已過14年,但許多人無法回到家鄉,自己也須每年接受甲狀腺癌檢查,「希望大家不要把福島的事情,看作是在遙遠國家發生的事件。」吳亞昕也表示,核三廠即便重啟,其發電時間也有限,但核廢料風險卻會延續數個世代,「我們沒有資格為自己這一代的電力需求,把風險全部丟給下一代。」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回應黃國昌指出,DBD技術早在1957年便被提出,但如何確保廢棄物在數百至數千年內都保持安全隔離,至今都缺乏實證基礎,稱「成為主流」並不符合國際現實。且不論是DBD還是傳統的深層地質處置(Deep Geological Disposal,DGD),都需避免地震、火山、地下水滲漏等威脅,且要長期監測、多世代管理,不僅是工程難題,更涉社會、財務與治理挑戰。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右)與首投族青年吳亞昕(左)。圖片來源:中選會 提供

第五場: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童子賢 VS. 民進黨立委莊瑞雄

最後一場意見發表會,正方代表為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迎戰推著仿造蘭嶼核廢料桶外觀的桶子進場的民進黨立委莊瑞雄。

童子賢表示,台灣不缺電是因為大量仰賴燃煤和燃氣,不僅增加排碳,也影響能源成本和空氣品質,他表示,台灣發電碳含量高,恐影響產品國際競爭力。童子賢認為,比起燃煤、燃氣會產生空污,核能發電是一種最負責任的方式,「把廢料集中起來保管在狹小空間裡,不會傷害到正常生活的人。」

核三位於屏東恆春,來自屏東的莊瑞雄則氣憤表示,正方稱核電有減碳效益,但「你們不能為了救地球傷害我的故鄉啊。」他表示,當地人因為核三廠已為台灣貢獻40年,如今卻要接受全民決定重啟核三,「放了我們吧!」他也在會中拿出一本蘭嶼核廢料真相調查報告,指決定低階核廢料放蘭嶼的程序並不正義。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表示,台灣碳排放未因核電除役而惡化,根據國家排放清冊,2018年核電機組陸續除役後,溫室氣體排放整體呈穩定下降趨勢,僅2021年因疫情影響短暫反彈。平台並指出,核電生命週期的排碳量為每度電78~178克,約為再生能源的9~37倍。

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右)與民進黨立委莊瑞雄(左)。圖片來源:中選會 提供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