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丹娜絲/反思》當災難成為日常,如何維持生活,重建韌性社會?公私對話尋出路

更新時間:2025/08/18 07:33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丹娜絲颱風災後4萬房屋損毀,產業、生活至今未恢復正常,民間自發舉辦災後反思座談會,主辦方之一璞玉文教協會理事長黃雅聖表示,盼藉由公私部門對話,協助社區重建,

丹娜絲颱風災後4萬房屋損毀,產業、生活至今未恢復正常,民間自發舉辦災後反思座談會,主辦方之一璞玉文教協會理事長黃雅聖表示,盼藉由公私部門對話,協助社區重建,

本次座談為災後第一次民間與台南市政府的直接對話,民間提出多項建言,有官員抱屈認為公務體系已竭盡全力仍遭批評,也有官員反省,公務體系無災難經驗傳承系統,每一次災難都得重新學習,平常應有演練跟資源盤整,才能累積應變能量。

災後第一場民間與地方政府對話(攝影/林吉洋)

災區淪為孤島自力生存,副市長代表市府致歉

台南市副市長趙卿惠表示,道路、電信中斷,水、電等公共基礎建設被破壞,讓受災地區變成孤島狀況。她表示,其實相對應的資源市府都有整備,但是在資訊混亂的情況下,很難配置到位。市府曾考慮以其他手段恢復通訊例如低軌衛星,但目前仍限軍用,最後是由通信業者進場補救。

她代表市府對災區民眾表達歉意,同時需記取教訓建立韌性網絡,例如建立「hub」(轉接器)的概念,當市府無法透過區公所、里長把物資送抵沿海孤老家庭,但至少應該送到鄰近樞紐點。

趙卿惠表示,災後重建涉及區域治理跟國土計劃等,需要更多時間解決,針對電線地下化台南或許無法全面推動,但至少省道 17 線主幹道可以先做,另外部分法規必須鬆綁,才能催生更有韌性的治理方式。

(右)台南市副市長趙卿惠(攝影/林吉洋)

掌握資訊送達末端,災難時外援駐點,再由在地人員外出服務

民間參與者認為,準備應急的通訊及電力設施在面對災難時非常重要,應該建立民防體系,作為日常之外的第二套應變系統,例如平時演練無線電通訊方式,在戰時或災變時派上用場。

有與會者觀察到,由於資訊落差導致不必要的物資浪費,最有需要的人都在資訊傳遞最末端,最接近資源的人可能不需要卻拿最多。與會者建言,應建置臨時避難所傳遞物資,在必要時能把救助送達需求者,尤其孤老難以移動,可透過鄰里系統勾稽確保安全。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丹娜絲/反思》當災難成為日常,如何維持生活,重建韌性社會?公私對話尋出路」。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