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面對風險升級的氣候,居住更需要全面升級

更新時間:2025/07/09 01:33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台灣有許多高屋齡老建築,面對越來越高的氣候風險,房屋韌性也需要升級。照片來源:Jimmy Liao/ 我們居住的環境,足以面對越來越高的氣候風險嗎?居住,是聯合國認定的基本人權,但去年(2024年)因氣候災害而發生的撤離就有超過4580萬次,幾乎是過去十年平均的兩倍。
住宅不是商品,而是聯合國認定的基本人權。在氣候災難成為日常的時代,具有氣候韌性的居住空間,乃至以社區為主的韌性措施,應被視為基本居住權。台灣近年不乏落實居住正義的討論,而氣候韌性住房、氣候韌性社區也應被納入政策規劃的範疇中。

台灣有許多高屋齡老建築,面對越來越高的氣候風險,房屋韌性也需要升級。照片來源:Jimmy Liao/Pexels

我們居住的環境,足以面對越來越高的氣候風險嗎?

居住,是聯合國認定的基本人權,但去年(2024年)因氣候災害而發生的撤離就有超過4580萬次,幾乎是過去十年平均的兩倍。

住宅是人們抵禦氣候變遷與自然災害的第一道防線。不良的住宅條件,特別容易加劇野火、洪水、風災等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與傷害。目前全球有超過10億人居住在不適居的住房和非正式定居點中,如貧民窟、違建區等,而這數字未來可能逐步攀升,根據聯合國人居署, 2030年時,將有40%的人口(30億人),居住在不適居、不安全的環境中。

氣候韌性住房(Climate-Resilient Housing, CRH)指的是能夠承受並適應氣候變遷帶來的各種危害的住房,條件包括:

  • 結構安全,能承受極端天氣
  • 能源效率高
  • 價格可負擔,對弱勢群體友善
  • 提供基本服務,如乾淨飲用水、衛生設施和電力

近來國際上紛紛推廣氣候韌性住宅,台灣除了針對建築、城市的韌性設計,更多案例則聚焦於水患因應,以雲林口湖鄉為例,因地層下陷,在1986年韋恩颱風來襲時,曾嚴重積水長達一個月無法消散,也造成土壤鹽化、無法耕作,最終導致該地區農業式微,連小學都被迫遷校。

2009年,口湖鄉建立雲林縣第一棟「防洪示範建築」濕地高腳屋,根據《農傳媒》,這棟三層樓建築的居住空間由2樓算起,1樓的空地可以作為平常整理漁具或停車的空間,距離二樓有3公尺高,依照口湖每年地層下陷約1~2公分的速度,就算未來30年每年地層下陷3公分,房屋也不至於受到太大的影響。此外,這棟高腳屋的外牆還掛上了具有防曬隔熱作用的在地蚵殼,成為兼顧防災、綠建築與鄉村人口高齡化的多功能住宅。

雲林口湖鄉的地層下陷嚴重,圖中的田間道路再過幾年便可能因此消失。照片來源:海島人- Jimmy/數位島嶼(CC BY-NC-ND 3.0)

雲林縣第一棟防洪示範建築落腳成龍溼地旁,為因應地層下陷而挑高了360公分。照片來源: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NC 3.0)

物,應融入能源設計強化韌性

相較於水患,能源需求往往較少被討論到,但若缺乏能源使用的整體規劃思維,就算是新建物,也可能製造更多碳排。據統計,九二一所重建的校園中,每位學生的用電密度,每人每年用電量約為583度,是一般中南部小學用電量162度的3.6倍,新校園的用電密度也比過去高約1.7倍。

若要避免「不當調適」發生,則建物設計及使用階段就應融入再生能源。以位於阿里山的達邦部落為例,2009年莫拉克颱風時,曾因聯外道路中斷而停電長達一個月;而2024年凱米颱風期間,當地靠著已建置的太陽能及儲能系統,確保居民仍有維生及通訊用的能源。

在校校有光電政策下,各地縣市政府應考量如何在災防時,將光電由平日的躉購,能立即切換為校舍的維生、通訊、救災之用。

一般民宅上也可以應用太陽能,如德國推廣的陽台型(solar balconies),可直接安裝在陽台上,足夠供應小型家電,例如路由器、小冰箱、筆記型電腦所需。首爾亦在2014年就推動陽台型太陽能。然而在台灣,此類小型模組卻可能被視為違建,建議內政部應合理檢視違建相關法規,在安全使用條件下,讓再生能源融入住商部門用電。

陽台型太陽能近年在歐洲崛起,具有可隨時拆卸、方便安裝的優勢。照片來源:P170/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4.0)

老屋翻新也是減少住商部門排放的策略之一,與建造新房屋相比,老屋翻新。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Build Change的數據,加固、翻新現有房屋可以減少全球近48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光是更新一戶老宅即有18公噸的減碳效益。

台灣目前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建物約500萬戶,內政部今年推動了「老屋延壽計畫」,補助內容包含房頂防漏、管線修繕、換裝隔熱窗等改善措施。若能搭配太陽能板施作,則可進一步阻擋陽光對屋頂的直接曝曬及強降雨,減緩極端氣候對屋頂防水的耗損。

社區,應透過綠能兼顧生活及防災

除了家戶,社區也能透過綠能增加韌性。位處荷蘭的盧嫩(Loenen)小鎮,鎮民們透過家家戶戶裝設太陽能板,結合電動車及儲能電池,當電力交易市場上的能源價格較低時,他們會選擇將太陽能儲進電動車,而價格較好時,鎮民則會集體將電力販售給電力公司,賺取綠電紅利。

日本千葉是福島核災的災區之一,為了讓農民願意返鄉耕作,匝瑳市設計出適合農地的太陽能板「營農光電」,利用太陽能板來調節植物所需的日照量,同時進行發電。除了鼓勵復耕外,發電收益也回饋給當地社區。 2019年,中度颱風法西(Faxai)登陸日本,導致千葉縣停電超過一週,但匝瑳市民籌建的營農光電場「匝瑳第一公民電廠」成為救急能源來源,為約150人的緊急供電,避免市民與外界斷訊。

台電在台北及金門都有設置雙向充電樁,意即在缺電情況下,可以調度電動車主反向放電回電網。台灣目前已有電動小客車約9萬輛,若能將這些名副其實的「行動電源」納入台灣的防災急難的調度策略中,勢必可成為提升電網韌性的一大助力。

日本設計出適合農地的太陽能板「營農光電」,利用太陽能板來調節植物所需的日照量。照片來源:陳婉娥(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