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農婦的故事,也是一段段關於台灣土地與人民尊嚴的紀錄。從灣寶稻田出發,洪箱走過 16 年土地抗爭現場,用行動陪伴每一位被迫離家的住民。她不是領袖,卻成為眾人的依靠;她不是學者,卻道出土地最深的價值。翻開這本書,你也能感受到那些看似微小的身影,是如何撐起我們相信的公義與溫柔。
(以下內容摘自《洪箱與土地正義》一書前言,文字經作者朱淑娟與巨流出版授權,唯因篇幅限制,略有縮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該書。)

以西瓜敬天。(照片提供/張嘉玲)
2023 年 10 月 21 日,稍稍擺脫炙熱氣息的初秋時節,苗栗縣後龍鎮灣寶里,即將收割的稻穀隨風搖擺。不同季節來到這裡,都有不同景色,尤其初夏時節,田地裡錯落的西瓜,最能展現灣寶農地的風華。
從高鐵苗栗站搭車約 15 分鐘就進入灣寶里,大片農地隨即在眼前展開,從灣寶里七鄰轉進一條農水路,就是洪箱的家。她家不會上鎖,她不在,就自己打開門坐下來等她。她在,才剛踏進屋前空地,就看到她笑著跟你揮手。
洪箱的好客,以流水席展開,她用親手種的蘿蔔、地瓜、西瓜、稻米,告訴我們,為什麼應該愛惜農地。「農地會使種遮爾濟物件,是按怎一直欲共伊毀掉?」
於是我們知道,對土地的愛,不需要崇高的理由,只需要味覺。她不引經據典,而是用平實的語言告訴我們,農地對農民的意義。「日本時代阮阿公、阿爸欲食一碗米就足困難,這馬咱已經是民主社會,但是政府的作法,欲愛你的土地,就欲共你徵收。農民的生命來源就是土地,政府官員坐佇辦公室吹冷氣,從來袂了解作穡人,欲挃的是啥物?」
她的語言獨特又有魅力,批評政府直接又深得人心。「行政院、農委會毋知樣遮是特定農業區嗎?是按怎阮遮的人行兩年外,農委會遮講,遮是特定農業區袂使徵收?阮里長叫農委會愛切腹,農委會是農民的爸母官,毋敢講實在話,你有啥物臉,面對遮的農民、遮的土地?」
在她身上,我們看到勤儉、刻苦、樂觀、善良的台灣精神。而一旦遇到不公不義,又義無反顧站出來捍衛自己的生存權。她在抗爭過程中,更展現無私的精神,拒絕苗栗縣政府用排除她家不必徵收,意圖使她退出抗爭。抗爭成功後,她又走遍台灣各地,聲援其他迫遷戶,把溫暖給予眾人。她對這些價值觀,深信不疑,而且,力行不懈。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書摘】從《洪箱與土地正義》出發:揭露制度的不義,照見人與土地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