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越來越熱,人們該如何應對?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2日舉辦氣候變遷調適論壇,邀請環境部、勞動部首長共同研商調適政策。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環境部最快兩個月內就會公布高溫防護地圖(Cool Map),以雙北、台南先行,供民眾臨時避暑;雙北市也即將公布高溫對策演練辦法;未來更將與國科會合作,成立調適韌性行政法人。

抗高溫聯盟還不夠 環境部要成立調適韌性行政法人
氣候變遷下全球各地出現極端天氣,各國對「調適」的討論越發熱烈。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2日舉辦「氣候變遷調適專家論壇」,邀請環境部長彭啟明、勞動部長洪申翰與經濟部次長賴建信共同研商調適政策。彭啟明提到,我國的氣候變遷治理思維是「淨零+調適+防災」,其中淨零減碳政策近年已經大步動起來,已形成產業規模,且防災也有常態性的策略,唯獨調適政策還比較慢。
彭啟明進一步說明,調適分為很多層面,其中「高溫」是大眾最有感、也是可以馬上投入行動的。環境部成立「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要先建立高溫共通指標,今年啟動高溫應變機制,目標明年開始分年針對各領域極脆弱群體建立高溫預警指標,雙北也要試辦抗高溫調適對策演練,最快這週雙北就會發布做法。
彭啟明指出,近兩個月就會公布高溫防護地圖(Cool Map),在雙北與台南等都市熱島顯著地方先行,提供室內外的臨時避暑點資訊。環境部目標明年研擬各企業抗高溫行動指引並試行、透過大數據分析找出能源貧窮族群。
彭啟明表示,目前國家的調適人才還很分散,環境部希望跟國科會合作,成立專責調適與韌性的行政法人,透過獨立的組織整合需求與人力。目前有初步共識,加上收取碳費之後明年可以有多一點錢可以投入調適,但後續還需要爭取政院同意,以及立法、編列員額預算等工作,最快要明年年底才可達成。

外送員無保障?工人沖涼被開罰? 高溫下戶外勞動困境待解決
如何保障高溫下的工作安全,已成不可避免的議題。洪申翰表示,近五年平均每年發生兩件勞工因高溫死亡的重大職災事件,其中以營建工地、路面修繕、屋頂作業、外送員等戶外工作者,面臨高溫風險最立即且顯著,然而外送員未納入《職安法》定義,缺乏保障。洪申翰表示,《職安法》修法將外送平台業者納入,要求外送平台必須幫外送員做高溫熱危害防護,目前已送行政院,目標7、8月送進立法院。
洪申翰說,勞動部推動高溫危害策略,日前也推出新版「高氣溫作業熱危害預防指引」,若熱危害指標達第四級,要求雇主須提供遮陽、降溫與休息空間等措施,違者可罰3~30萬元,指引中也把各樣態的工作與應對明確訂定。除了勞動部檢查,還要建立自主回報系統,接下來還要與各部會、地方政府與產業團體合作,擴大防護資源。
環境部、勞動部兩大部長難得聚首,洪申翰舉例說明需要協調之處,曾收到勞工反應,從事路邊修繕工作時,想沖水洗澡降溫,但洗澡水隨地亂流,卻可能違反水污染規範被開罰;又或是避開白天高溫,導致在管制時段施工噪音被申訴開罰。在台下的彭啟明高聲回應「是的(有可能)」,引發全場熱議。
彭啟明會後說明,戶外沖涼問題確實可以開罰,但目前沒接過這類案件,噪音問題也是要再研議解方,例如夏天延長容許時段等,會和勞動部再討論。
學者提醒:調適淨零並重 需加強科研與治理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提醒,國際研究指出,就算人類在2050年達成淨零,地球也不會馬上降溫。更嚴重的是,科學家認為全球升溫1.5℃已經無法避免,更可能在世紀末達到升溫2.5~3℃,我們要面對中高度暖化的未來,必須適應這個環境。
許晃雄強調,淨零與調適像是人的兩隻腳,但全球目前大多資源放在減碳。台灣也是不太平衡,在調適科研與治理仍有缺口。台灣必須考慮升溫2.5~3℃的調適措施,身為依賴貿易的國家還要考慮全球的衝擊,才能建立氣候韌性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