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法律系畢業生,暑假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國家。」上月11日,陳徹在社群平台Threads上發布一支短影片,提到台灣因暖化越來越熱,「可是部長,台灣沒有在減碳,阻止升溫」。這是在大眾視野中,台灣第一宗青年氣候訴訟的首次亮相。
但是,影片湧入大量負面留言。另一方面,短短兩週,影片獲得180萬點閱、數萬次按讚。籌備這起訴訟的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律師團一員、律師黃馨雯說,看到影片的當下,只覺得眼睛一亮,因為那是她在環團工作多年、身披許多議題包袱後,越來越不敢使用的語言,「我很appreciate(欣賞),覺得拍得很好、覺得現在的小朋友真棒。」
這場訴訟行動一開始就籠罩在輿論的陰影下。《環境資訊中心》採訪青年原告與律師,了解他們提出訴訟的心聲,也聽聽他們對「短影片事件」的反思及心路歷程。
「告國家」短影片被炎上 年輕人是怎麼想的?
陳徹剛結束學業,是台灣首起青年氣候訴訟的原告之一,在這支「告國家」的影片發出兩週後受訪。他說,當時四面八方湧入的留言確實嚇壞他了,最低潮時一度想刪掉影片、或乾脆退出訴訟,「這次的身心負擔,好像比我以往參與過行動都還重。」陳徹淡淡的說,現在已經好多了。
留言的網友批評,他們是一群「how dare you」[1]、「左膠」,政府明明努力減碳多年,卻被幾十秒的影片全盤否定。也有網友質疑,台灣排碳貢獻在世界占比不大,既然要告,幹嘛不告隔壁排碳更高的中國?或質疑這些騎機車、吹冷氣的年輕人,憑什麼批評國家沒有在減碳?更多的留言是見到「告政府」,便直接貼上支持或反對特定政黨的標籤。也有比較溫和的留言,建議他們不該使用過於簡化的方式說明氣候訴訟。
回憶這些評論,最讓陳徹最衝擊的,是看到政治光譜與自己相近的名人也留言批評,甚至把他和夥伴貶為一眾只會抱怨的「窩囊」。但最令他擔心的,還是自己的夥伴,「我會覺得對協助我們的環權會、還有其他的年輕人有點愧疚。」
30秒短片的另一個版本 「無聊到自己都不想看」
陳徹後來看開了,他覺得,這些網友也不是真的恨他、恨年輕人、或是不認同氣候變遷,「他們恨的是,我們好像看不見民進黨、環境部的努力。」
「其實我知道,我影片裡面改個3、5秒的內容,這數千個留言的方向可能就變了。」陳徹拿出存在手機裡的另一個腳本給記者看,腳本中的他,用溫柔堅定的口吻談到彰化二林的阿媽、台灣將突破1.5℃的升溫界線、海水會酸化、珊瑚礁會白化死去。「但我反而覺得不行,好無聊喔,連我自己都不想看。」
發出自己理想的版本卻招致網路謾罵,會後悔嗎?陳徹說,「如果可以重來,我會想要讓影片的基調,再更專業中性一點,即便它的流量跟關注會相對少,但它至少是穩固的、整體而言是正向的。」
陳徹也坦言,他常從環保團體的貼文中嗅出一種「古早味」——假如你的美感、內容不夠有趣,不夠軟性或特別,讓一般年輕人會願意分享到自己的版面上,那就是古早味,「因為大家會覺得尷尬」,他說,「就跟長輩圖一樣,是用很強硬的方式塞到你眼前,叫你快點來關心……我覺得那可能是一種失敗的倡議方式。」
環團倡議有包袱、年輕世代有想法 溝通議題怎解?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去年秋天便開始籌備訴訟,鼓勵年輕人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和方式,向社會講述他們對氣候變遷的想法。
黃馨雯觀察,環保團體確實有許多「包袱」,若倡議文案太口語、太淺白,反而會被挑毛病。「我們一直說要白話,但我們的白話說實在,也真的沒有很白。」陪伴這群年輕人超過半年,黃馨雯指出,新世代具備不同以往的品味和能力,能用符合趨勢、大眾能懂的方式說話,為氣候行動帶來新氣象。
氣候訴訟在國際上遍地開花,除了指標性的荷蘭「Urgenda案」,東亞的日、韓也已有青年氣候訴訟成案。黃馨雯曾多次到韓國交流氣候訴訟議題,「他們其實是律師跟年輕人會搭配,一起出去倡議的,有時甚至是年輕人自己就跑去找環境部談了」。他覺得後續的挑戰,可能會是與大眾進行關於氣候的「劇烈溝通」,將更需要年輕世代的動力。
「這就是在向世界證明,我們是一個民主國家」
事發將近一個月,其他原告青年如何看待「短影片事件」的發酵?僅18歲、最年輕的吳冠陞表示,自己多少能夠理解,「現在混亂局勢下,大家可能相對敏感,看到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會覺得是不是想藉機造成台灣社會的對立。」他已和陳徹規劃,想再製作幾部影片,好好講述在地的氣候故事。
年紀最長的廖崇倫,現在在彰化溪州當農夫。他則想要向誤解的網友們喊話,「如果您還對於積極的減碳議程感到遲疑,或認為這對台灣影響有限,歡迎來農村走走。」他並在社群平台上撰寫貼文,引述作家林雙不反映當時農民處境的作品〈筍農林金樹〉:在1980年代初期的5月,工作到上午9點半左右的蘆筍農,隨著日照越來越強烈,開始頭暈、雙腳發抖、幾乎站不住。
他認為,氣候訴訟正是在國家缺乏積極減碳進程時,民主社會的「自我校正機制」。要是玉山積雪融了、島的輪廓淹沒了,「我們哪裡還是我們?」

被問到台灣為什麼需要一場由年輕世代發起的氣候訴訟,陳徹收起他招牌的笑容,嚴肅的說,「大家都說我們是民主富二代,我們確實在享受前人爭取來的民主自由。但我們也更知道,要怎麼透過民主的手段讓社會更好。我們有體制外的抗爭,我們也能循著司法的管道,來改變國家政策,這就是在向世界證明,我們是一個民主國家。」
註釋
[1] 瑞典青年氣候行動家格蕾塔・童貝里(Greta Thunberg)在2019年聯合國氣候大會,以「How dare you?」(你們竟敢如此!)怒斥各國領導人對氣候變遷的忽視。但後來這句話被製成網路迷因,用來嘲諷氣候行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