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西部乾旱成常態的土地上,台塑六輕 30 年來享有廉價的用水特權;當雲林、彰化農民面臨輪灌與地下水枯竭的雙重壓力,六輕卻仍每年穩定自濁水溪調用逾一億噸水源,無視環評需「自建海水淡化廠」自籌水源的要求。
專家與環團認為,這種由國家資源長年補貼的用水制度,破壞環境也違背公平原則,應取消優惠水價,強制台塑啟用海水淡化,並重新分配水權。「高耗能產業不應獨佔下一代的水命脈。」

從特惠水價到專管調度,六輕用水享盡優惠
過去 30 年,台塑六輕在用水上一路享盡好處。政府早年以極低價格提供工業原水(註1),讓六輕得以每度 3.3 元的價格取得水源,遠低於一般工業用水每度 9 到 11 元,更斥資興建集集攔河堰及專用管線,相關設施建設與維護費用多由全民埋單,等於讓企業長期享有補貼水價。
即使在濁水溪枯水期,六輕仍可使用農水,且每年取水量都在 1 億度上下,遠超新竹科學園區的年用水量約 5200 萬度。即便在環團與地方施壓下,六輕平均用水成本已提高至每度 11 至 12 元,但佔用濁水溪水源的結構性問題仍未解決,大幅壓縮農業灌溉與民生用水的分配空間。
.jpg)
枯水期仍撥農水給六輕,違背水權原則
雲林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張子見指出,六輕在濁水溪枯水期(每年 2 月至 5 月)並沒有水權,不得動用集集攔河堰供水,但過去水利會、現在農水署卻依舊撥水給六輕,並收取每度僅 1 元多的低額補償費。
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則補充,根據《集集攔河堰水庫運用要點》與《水利法》,用水應依序保障家用與公用給水、農業、水力發電,最後才是工業用水。然而彰化農田最嚴重時曾出現供 2 天停 7 天的情形,缺水輪灌正是六輕長期搶奪農業用水所造成的結果。
張子見批評,當年水利會屬於民間團體,因地方政治與財務壓力,將農業用水出售給工業使用,如今農水署已經轉型為中央公務機關,卻仍延續這樣的作法,「實在說不過去」。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台塑六輕特權 30 年,廉價寡佔濁水溪,全民補貼高污染耗能企業,專家籲全面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