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洋廢棄物、濕地保育議題日漸受到重視,保育也成為政府、企業與NGO可以一同參與的行動。但各個團體的策略、方向都不盡相同,除了原本的自發合作,要如何更有效率的媒合資源?
隨著海保署「海洋保育ESG媒合平台」上線,在6月11日舉辦的「海洋保育ESG實踐:誠信、保育同行共識營」,集結了各路夥伴,分享不同的合作案例,期望能讓更多資源與行動得以有效串連,有更多媒合的可能性。
從海廢到外送包 品卓實踐循環再生
deya品卓企業,從內部實踐海洋保育,除了設計製造產品,也從源頭思考永續和環保,從海廢中找到商機。
deya在參與淨灘的過程中,把撿回來的寶特瓶做成背包、書包和便當盒。deya品卓企業董事長許能竣說:「廢棄物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他們也號召消費者加入循環革命,只要回收deya的舊背包,就能獲得200元回饋,讓消費不只是買東西,而是參與從使用到再生的完整循環。
藉由自身經驗,deya進一步跟foodpanda合作,推出由40個寶特瓶製成的「循環再生外送箱」。總共回收大約6萬個寶特瓶,製成1,500個外送箱,箱體印有「這是你使用過的寶特瓶製成」的標語,讓資源再生變得看得見、摸得著的日常實踐。
不只是金援 更要有企業實際參與方案
常期關注濕地議題的台灣濕地保護聯盟,除了倡議行動外,也認養了六個濕地,總面積高達400公頃。這樣的規模,所需的人力和資源也不少。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長康敏捷強調:「這很難在一、兩年內做出量化的成果,真的需要企業長期投入」。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的「七股青鯤鯓鹽田濕地復育計畫」,包含了海草床復育,從鳥類、魚蝦蟹、底棲生物的監測,到志工培訓到企業、民眾教育體驗活動都包含在內。而合作金庫除了捐助計畫經費外,也透過參與淨灘、蚵殼造礁解說等方式,更進一步參與濕地復育。
「對企業而言,ESG可能是一種壓力,但對NGO來說,卻是一個機會。」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表示,強調主動出擊的思維。
鯨豚協會長期投入鯨豚與海龜救援,並設計多元的合作模式,讓企業也能「有感」參與海洋保育。自2023年起,他們跟葡萄王和國泰金合作,爭取救援站、收容站和專車的資金,進一步追蹤動物海放後的數據。
協會為企業打造各種參與方案,例如命名海龜、參加教育活動、參訪救援站,企業真正參與了鯨豚協會的救援日常。例如藉由葡萄王提供的資金,成功救援並海放的小海龜,葡萄王將其命名為「葡小龜」,海放後短短五日就游了356.5公里,幾乎快要跨越整個台灣本島的直線長度(約394公里)。
海洋保育ESG媒合平台上線,多一份合作契機
舞影工作室最早成立於紐約,曾在倫敦、紐約等地的大小劇場演出,近年做戶外表演。他們親身感受到海洋環境的變化與污染,逐步將環境意識融入創作,走出結合藝術和保育的新路線。讓海洋保育不只是理性理解,也能感性共鳴。
舞影工作室坦言,過去要尋找合作夥伴並不容易,很期待利用這個媒合平台,把更多沙灘變成舞台,感動更多的人。
另外還有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長期發揮自身的潛水專長,在高雄永安海域進行珊瑚監測。監事張家維表示,以往主要依賴政府經費,盼望未來透過這個媒合平台,觸及更多關注永續議題的企業,一起來守護珊瑚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