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從大嵙崁溪出發:看見城市裡的水圳、生態與人

更新時間:2025/07/01 01:30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淡水河的支流大漢溪,舊稱大嵙崁溪,流經桃園與雙北,緊繫著淡水河流域上游的水文化。在5月25日,樹林社區大學與大嵙崁溪守護聯盟合辦「流域共生 永續未來:2025大嵙崁溪論壇」,討論大漢溪的生態關懷、城市農業與水圳文化等流域課題。樹林社大結合社區居民、大安庇護工廠輔導員,一起做環境美化。圖片提供:樹林社區大學 樹林社區大學專員吳典諭提到,食安議題為社區大學帶來新面向,能以食物角度切入與民眾討論公民議題。樹林社區大學希望以社會性農業的概念,使用「綠色處方籤」和經營「綠點」,連結社區、食農以及社會議題。

淡水河的支流大漢溪,舊稱大嵙崁溪,流經桃園與雙北,緊繫著淡水河流域上游的水文化。在5月25日,樹林社區大學與大嵙崁溪守護聯盟合辦「流域共生 永續未來:2025大嵙崁溪論壇」,討論大漢溪的生態關懷、城市農業與水圳文化等流域課題。

樹林社大結合社區居民、大安庇護工廠輔導員,一起做環境美化。圖片提供:樹林社區大學

打造以綠為本的社區:綠點、市民農場與低碳中心

樹林社區大學專員吳典諭提到,食安議題為社區大學帶來新面向,能以食物角度切入與民眾討論公民議題。樹林社區大學希望以社會性農業的概念,使用「綠色處方籤」和經營「綠點」,連結社區、食農以及社會議題。

綠色處方籤意指利用自然活動改善健康狀況,而樹林社大利用一條散步路線串連三塊基地,居民經過時,可以澆水並回報,以此關照社區以及自己的身心健康。此外,社大也順勢推出都市資材循環計畫、食農餐桌設計等,最後集結成綠點的經營,建立在地多方合作關係。

「社大可能是陪伴關係、串連關係,以及支持關係。」吳典諭說明地方社區大學的多元性,希望能與居民一起面對生活中的食物挑戰。

新北市也提供諮詢,鼓勵社區與學校善用閒置空間,打造市民農園。新北市環保局低碳社區中心技正周沅錞舉例,像是提醒民眾屋頂種植需留意載重與防水,以及循環系統的建置等。此外,民眾可透過「低碳生活網」或「新北市低碳社區改造」申請補助,並與里長合作整合空間資源,共同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綠色環境。

公私協力重塑治理共識:韌性調適與民眾參與

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分署綜理規劃科科長葉兆彬,回顧濕地的變遷與當前人工濕地的生態進程。他指出,淡水河系過去面臨嚴重的防洪與垃圾問題,自民國62年推動防洪計畫後,開始整治河道、清除垃圾山,並逐步引入生態理念。隨著污水接管完成,政府開始規劃濕地,包括拓寬河道、建設堤外便道及設置鳥類棲地的河中島等,也併入綠化的內容。

第十河川分署綜理規劃科科長葉兆彬談論淡水河的防洪及整治歷史。攝影:李旨耘

延續河川治理議題,井澤創意有限公司執行長吳思儒分享自己20年的河川監測經驗。他強調,當前河川議題已與氣候變遷調適密不可分,需提升整體韌性,並整合多元策略與推廣方法。

以三峽案例為例,景澤透過洪水模型與實地活動,幫助民眾理解治理限制,並以撿垃圾、講故事等方式引導孩童與學生認識河川。他也指出,公民科學是補足專業資源不足的重要方式, 讓民眾參與資料收集與學習過程也十分重要。

井澤創意有限公司執行長吳思儒講解目前調適策略下的環境治理。攝影:李旨耘

重返後村圳:樹林、三重與新莊的水圳記憶

談到水路,不得不提到樹林的重要圳路,以及後村圳的水圳文化倡議。樹林社大講師羅萬益說,位於大漢溪、三峽溪交會之處的後村圳,是台北水文化的縮影。日治時期樹林曾有四條水圳,後村圳為北台灣最大灌溉系統。羅萬益說,自己喜歡文史以及在地議題,退休後已經辦了30幾場走讀,也藉此挖到許多歷史資料。

羅萬益講師與民眾互動。攝影:李旨耘

在都市發展熱區的三重及新莊,則有水圳記憶與文化消失的挑戰。三重社大丁芃強調,過去討論後村圳時,三重常被忽略,實際上三重卻是水圳系統中灌溉面積最大的地區之一,許多遺跡仍隱藏於市區中,如西尾支線與新北大道橋下的圳路遺構。新莊社大社會領域課程經理人郭來臨說,新莊後圳早已被都市發展吞沒,原本的灌溉水道變為馬路與工業區,但社大透過活動,重新蒐集回憶,展示水圳逐漸消失於城市之中的過程。

三重社大丁芃講解在地歷史。攝影:李旨耘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