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重啟公投將於8月底舉行,民間團體與在野小黨今(30)日共同呼籲大眾投下不同意票,批評藍白兩黨未正面討論核電爭議,也沒提出合理能源政策,強推公投不負責任;民間團體更擔心核三廠地質風險,建議主管機關提出相關資訊讓國人參考。

小黨齊呼籲反對核三重啟 批藍白缺乏配套不負責
核三廠停機除役後,國民黨、民眾黨提出核三重啟公投,中選會敲定8月23日投票。今日台灣綠黨等在野政黨,偕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等公民團體,在立法院大門外舉辦記者會,共同呼籲反對核三重啟。
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指出,政府與專家評估,核三重啟至少要三年半時間進行檢核、設備更新與耐震補強工程,所需經費高達千億元。但關鍵反應爐卻是不可更換的老舊設備,安全風險極高,台灣地狹人稠,若發生核災無法有效疏散與防止污染。他表示,與其炒作核電假議題,不如務實推動能源轉型,將資源投入具穩定供電與低碳優勢的地熱等再生能源。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時代力量、台灣基進等代表也喊話呼籲,立院通過核電廠延役法條,卻未有配套保障核安與核廢料處理,或是說明新型核電可能面臨的問題,也沒有提出能源轉型政策,強推核三重啟公投是「不負責任」,呼籲社會大眾投下不同意票。

能源轉型倒退嚕 民團:核能無助減碳與產業競爭力
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強調,核電爭議至今沒有消失,包含核災風險、高昂成本、核廢料、核武擴散等議題,公民社會都還來不及討論出共識,就急著上架公投,完全是藍白為了擾亂大罷免的政治考量。他表示,台灣已成為亞洲第一個非核國家,藍白聯手推動核三重啟公投,將讓能源轉型的成果倒退。
TCAN研究員魏揚分析,核電不是抑制氣候危機的解方,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在過去八年間已成長166%,增加超過200億度,超過核電除役減少的發電量,也推動煤發電量減少近80億度。核電成本高昂,應將寶貴的時間和資源應用於再生能源的發展上。
魏揚強調,全球有超過400家企業加入RE100倡議,要使用100%綠電。包括鴻海和台積電等大廠,將受到客戶和品牌商對再生能源要求的影響,核電不符合RE100的綠電要求,也會影響台灣產業競爭力。

地質學者呼籲正視斷層風險 應提出補強資訊說明
針對核三廠地質問題,全國廢核行動平台24日邀請國內學者說明。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解釋,恆春斷層穿越核三廠內部,距離關鍵的核島區僅約900公尺,古地震資料顯示該斷層在約3290年前曾有活動紀錄,屬於過去1萬年內有活動紀錄的第一類活動斷層,代表可能會再次位移錯動。他指出,2號機組正好位於背斜構造的中心,是應力集中的高風險區域,存在重大地震風險。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指出,根據2022年台電地盤反應分析顯示,核三廠可能遭遇加速度超過1.3g的地震強度,已高於原設計耐震標準0.4g。需全面檢視其結構安全性,並進行設施失效與災害的風險評估,進行補強或其他因應措施。
李錫堤認為,台電雖啟動初步評估作業,加強用過燃料池耐震能力,但最關鍵的反應爐本體與冷卻、控制系統等附屬設備,也要進行全面的地震安全評估與結構補強。所有補強計畫還須經過核安會審查通過,這些耐震評估與補強工程究竟需要多少時間與經費?有待台電對外說明。在資訊公開透明之下,社會大眾才能討論判斷是否同意核三重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