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年吃下近 84 萬噸豬肉,因我國採取「活體拍賣」,絕大多數的豬隻在離開牧場之後,需經過長途運輸及痛苦的拍賣流程,包含被電擊、拖行等不人道虐待。民間團體呼籲,「吃豬肉不該虐待豬」,邀請國人加入「廢除豬隻活體拍賣」線上連署,督促政府提出明確轉型時程,讓台灣肉品產業邁向科學化與現代化。

揭露活體拍賣制度殘酷真相
動物社會研究會(以下簡稱「動社」)及數個民間團體今(30)日召開記者會,公布 2024 至 2025 年動社最新調查影片,顯示豬隻被趕入狹窄拍賣走道「走秀」競價,若因緊迫停滯,就會遭電擊棒、棍棒驅趕,甚至被戳刺肛門強迫前進。若跌倒或癱坐,便被嘴套、鐵鉤勾住上顎、嘴角或肛門拖行,「是令人髮指、不忍卒睹的制度性虐待」。
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新北市肉品市場每日拍賣過程中,至少 25 隻豬因緊迫跌倒、劈腿,遭拖行上車;宜蘭市場則有工作人員將豬單腳吊掛、秤重再拖走。台灣豬在拍賣過程中遍體鱗傷、哀嚎聲不絕。
「台灣豬肉生產狀況充滿落後與野蠻」,陳玉敏表示,農業部上個月開心宣布台灣豬要重返國際市場,然而動社研究員冒生命危險至全台肉品市場拍攝,顯示台灣每年約有 600 萬頭豬在屠宰前經歷長途運輸與拍賣流程等等不人道對待,已嚴重違反《動保法》。
國際多數國家採取科學化「屠體評級」
活體拍賣制度也提高疫病傳播風險,陳玉敏指出,肉品市場每日集中數百頭來自不同牧場的豬隻,恐造成病原交叉傳播,加上部分豬隻拍賣後仍須再運送至其他屠宰場,重複運輸加劇風險,與國際防疫標準背道而馳。此外,從屠宰後到販售可能長達十多個小時,「以今天這樣的高溫,豬肉品質可能早就腐敗」。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豬隻活體拍賣殘酷,電擊鐵勾拖行,全球多改屠體拍賣,民團呼籲終結「制度之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