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光電業界廣為流傳一句話,「大到不能倒」,亦即,因政府亟需發展綠電填補能源缺口,光電業者只要做到夠大,政府為了保住發電量,會優先維護大型能源公司,從融資角度而言也有利於吸引投資人。
這句話也精準描述漁電業界普遍現象─優先衝刺規模,開發土地面積優先,漁業養殖為末。但是面臨財務危機的全國最大漁電業者─誠新公司後續發展,或許將為這句話寫下新的註解。
漁電專家:光電「先做大再養殖」,本末倒置
專攻漁電的誠新企業,開發面積近一千公頃,因光電板下未達漁業養殖要求,無法取得發電許可,爆發財務危機,多處工程業已停擺。
漁電共生專家葉信利博士指出,誠新最大的問題在於養殖能量跟不上案場開發度,而這也是業界普遍的問題。他說明,漁電會分成上構跟下構兩單位,上面管發電售電,一直很穩定,但下面養殖部門養不出來。他舉例,某某案場一開始宣傳很大,後來養殖碰到瓶頸,養殖管理頻繁更換團隊,就變成訓練場,「這種現象並不好」。
葉信利觀察,從誠新案例可以看到漁電發展扭曲現象,業界有某一部分業者專做 EPC 太陽光電系統總承包(Engineering 設計、Procurement 採購、Construction 施工),「案場蓋越多賺越多,但是蓋好這麼多案場,養殖能量能否跟上?沒有跟上的話,這些案場拿不到二階許可,就變成一堆爛攤子。」
.jpg)
開發商:漁電意外掀開政府遮羞布
對漁電業界而言,誠新案猶如一記重拳,一位大型漁電開發商周先生表示,目前業界對政府的信心確實非常低落,「外資能退就退,新的投資也瞄準其他市場,銀行業這兩年也逐漸縮手,不敢貸款,主要原因就是政策動向不明,專案大幅延長看不到終點。」
他說,當年政府之所以要求農漁部門釋出土地,主因在於農漁人口老化,也為了替光電找地,在考量不要變更土地前提下,啟動漁電共生,卻不經意揭開政府長期忽視農漁部門的「遮羞布」。農業部在政府內部只是「用補助換選票」的單位,現在能源商進入這個領域,外界突然開始拿放大鏡檢視政策、養殖成效,這是給能源業者的強加之罪。
對周先生來說,農業部對漁電業者的監管,更大意義是出於自保,「(漁電)做好,是能源單位受獎,被檢調傳喚時卻是自己受罪」,為了避免被究責,有些承辦人索性不作為,而壓力過大就是申請轉調,等到繼任者就位,廠商只好又從頭來過。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誠新財務危機重挫光電業,呼籲放寬法規,農業部、能源署:堅守漁電共生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