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大規模的漁電共生企業─誠新企業,開發面積近一千公頃,因光電板下未達漁業養殖要求,無法取得發電許可,爆發財務危機,欠款金額據傳高達 10 億,多處工程業已停擺。
國內漁電發展長期被詬病「只發電、不養魚」,競逐融資、搶奪土地開發,未兼顧養殖漁業且導致漁民被排擠出場。在社會關注下,經濟部今年亡羊補牢,要求有養殖實績才能發電,但過往政府允許「先發電再養魚」,已造成長期亂象。誠新案不但重挫綠能業士氣,也暴露政策設計缺失。
誠新大股東為新光國際投資,國內最大漁電共生企業
誠新綠能成立於 2019 年,大股東為「新光國際投資」,專長開發室內型漁電共生,開發面積將近一千公頃,目前已開發完成的土地規模達500公頃。2023年更與台積電簽訂綠電採購合約,在業界風光一時,被稱為是國內最大規模的漁電共生企業。(註1)
誠新綠能在今(2025)年中傳出財務危機,被積欠工程款的承包商組織自救會,在台南市府與能源署介入下,雙方展開協調。誠新對外聲明,稱已給付欠款,案場持續進行。不過,記者實地走訪誠新位於台南北門、將軍、學甲,以及嘉義義竹案場,發現工程確實多處停頓。
.jpg)
誠新:政策更迭應變不及,室內漁電業者承受衝擊大
誠新總經理李光輝接受《上下游》採訪表示,早期農業綠能屋頂型有兩階段審查,第一階段是設施容許,第二階段是農漁業事實認定後,再取得裝置綠能容許。但在蔡政府時期採「綠能優先」,當時審查從簡,只需一階容許,亦即廠商建置綠能設施後,只要設備可運轉,台電並不管農業審查,即可直接發電併網。
但是在今(2025)年初,政策無預警調整,室內型漁電必須放養水產,等政府驗證室內漁電案場具有養殖產銷事實後,才能核發第二階段綠能許可,案場始可向台電併網供電,這個新措施導致業者取得供電資格的時程,至少會向後延宕一年半,對業者產生巨大衝擊。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全國最大漁電霸主出事,誠新案場未養魚爆財務危機,暴露「綠能優先」政策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