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重啟貿易談判,農業再度成為敏感焦點。《上下游》專訪台大農經系特聘教授陳郁蕙及教授張宏浩,前者曾參與 WTO 與 TPP 談判,後者則是經濟部貿易救濟審議會委員。他們直言:美方的目的遠不止降低關稅,而是要全面衝破台灣農業的防線,然而開放市場恐動搖產業鏈的生存。
另外,同樣是亞洲農業國家,日本與韓國也展開對美談判,《讀賣新聞》報導,日本將以增加美國米進口作為談判籌碼,引發農林水產省反對,認為將導致日本稻農數量下降,另美國也多次點名韓國以衛生與檢疫措施設貿易障礙。日、韓、台三者利益互相牽動,日、韓倘若開放大門,對台灣將形成巨大壓力。

開放不只關稅,美國真正目的是「全面鬆綁」
陳郁蕙提到,畜產與水稻是台灣農業的支柱,養豬業產值約 850 億元,肉雞產業將近 600 億元,而米產業則有 350 億元,三者加起來超過台灣農業總產值三成,卻也是美方最想要攻下的版圖,所以才會屢屢強調個中的「非關稅貿易障礙」。
台大農經系教授張宏浩則補充,美方提出的「非關稅障礙」問題,其實只是重新開啟談判的話術,目的是回到最根本的老議題——要求台灣進一步開放農產品市場。
兩位教授認為,台灣過去經常以「農業讓利換工業得利」為基本策略,但這種思維已經不再適用於當前國際環境。「不能用 GDP 數值來看農業」,因為農業不只是單一產業,更攸關糧食安全、生態保護與文化延續,不該輕易讓步。
.jpg)
美豬開放門檻若降低,將危及本國豬產業
美豬問題看似老議題,卻是美國在農業談判中最關心的項目,美方認為台灣使用「產地標示」是一種貿易障礙。不過張宏浩特別強調,產地標示制度的設立,是政府對消費者負責的基本義務,與是否支持開放、是否鼓勵購買美國產品無關,標示是中立的制度設計,而不是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
張宏浩也提到,目前台灣進口豬肉約八成是冷凍肉塊,用於加工、餐飲通路,尚未全面衝擊本土生鮮市場。然而,若未來開放門檻再降低,尤其關稅減免或取消,勢必會擠壓國產豬肉的空間。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貿易戰爭08》美國欲藉談判,全面衝破台灣農業防線,農經專家:稻米、豬、雞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