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會不能只坐在辦公室開會,而要像企業一樣衝市場,為農民賺錢!」這是農會直營精米工場的廠長張耀裕 30年的經營心法。斗南農會一年營業額十億,事業體涵蓋直銷站、精米廠、馬鈴薯、胡蘿蔔與竹筍加工等,更培養許多年薪超過百萬的農民。
面對美國關稅戰及後續「進口零關稅」談判,張耀裕強調,台灣面對氣候變遷和中國的侵擾,糧食若出現問題,不是用錢就能解決的,以糧食去交換工業製品的訂單為「罔顧國安」。他並呼籲,政府不該再削減稻米研究經費,需加緊研發產量更高的品種,才能降低台灣米的成本,站穩腳步。

從選擇品種到產銷履歷:張耀裕的胡蘿蔔革命
張耀裕是斗南子弟,從雲林工專資訊管理科畢業後,僅在外地工作半年,就進入斗南農會服務至今30年,歷經供銷、秘書歷練,如今為農會精米工廠廠長,可說一生都奉獻給農會。
2002 年台灣加入 WTO,休耕農地激增,斗南農會引進機械化,並由青農組成大佃農團隊活化休耕農地,成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的濫觴,張耀裕正是在這時加入推廣部門。當時總幹事張有擇由日本引進甜脆、當時台灣無人種植的「向陽 2 號」品種,以「差異化」打入市場。
在「小地主、大佃農」結構下,農會供應種籽與農機,農民專心種植、賺取工錢。這套模式要求品質與數量,也確保經濟效益,使斗南幾無休耕地,農會更跨鄉鎮契作四湖、元長,甚至彰化與台南農地,以稻米與馬鈴薯、胡蘿蔔輪作,開創新局面。
「向陽 2 號」胡蘿蔔在斗南落地生根後,張耀裕的夥伴們不僅讓它們在台灣發光,還計畫賣回日本,但他不滿足於當原料供應商,更希望打造品牌,讓台灣胡蘿蔔有身份、有故事。
承擔風險,與農民共進退
憑藉資訊管理背景,他架設系統,為每根胡蘿蔔貼上「身分證」,消費者掃描條碼即可查詢產地、生產過程與農藥殘留檢測資訊,提升透明度,也讓斗南農會的胡蘿蔔與一般販運商區隔,成為日本進口商信賴對象。台灣農政單位後來推行的產銷履歷制度,正是受此啟發。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幫農民出頭衝市場,一年創 10 億營業佳績,斗南農會張耀裕:承擔風險,與農民共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