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麗芬
苗栗客人,現下戴臺北市,現職係客語薪傳師,國小、國中、高中客語支援先生。(四縣腔)
前幾年仔,有政治人物喊講「母語愛在屋下學」,引起盡多批評。異多人認為這句話同語言傳承个責任𢱤分家庭,係毋負責任个講法。正經冷靜想看啊,母語本旦就係在家庭裡背自然學著个語言。毋過,現下个社會環境早就無共樣,大部分个家長自家都毋會講,又愛仰仔教?假使硬硬愛轉到「屋下教母語」个理想模式,結果長透係「無學,乜無教」,落尾麼人都毋滿意,乜無達著預定个期待。
本土語言流失,係時代个目汁。厥个問題,係社會變遷、教育制度同家庭語境共下改變所造成个結果。愛來怨怪,毋當面對現實,尋新个出路。
𠊎教國中生時,學生仔輒常講:「小學學了六年,還係聽毋識、講毋出。」教高中生時,佢兜又講:「學了八年(小學六年加上國中兩年)乜無學會。」恁樣个遺憾聽當多,除忒這兜回應以外,乜有恬恬仔打拚、繼續進步个學生仔。佢兜雖然試著有兜仔難,還係肯繼續學下去,恁樣个精神就係「客家精神」,值得肯定。
在高中課堂項,有幾儕學生仔從來無學過客語,佢兜選修个理由無共樣:有人想彌補同屋下世大人个語言斷層,有人單純想學看啊「客語係麼个」……。無論動機係麼个,𠊎總會鼓勵大家:「做得分你主動開嘴學个語言,就係有意義个語言。」𠊎輒常同學生仔講,一隻語言無可能在一年內學會,毋過做得在一年內學會「仰仔學」。只愛把扼著方法,語言就做得漸漸仔融入生活。
母語教學个推動,無應該泛政治化,乜無應該淨喊口號定定。實際个問題毋係在「愛教無」,顛倒在「仰仔教、麼人做得教、仰仔分學生仔肯學」。學校同社會該當共下承擔這份責任,毋好再過分家庭孤立,愛分母語重新行入生活。先生做得做个,就係用心教;學生仔做得著个,就係煞猛學,只愛𫣆都對得起自家,就係有意義个本土語傳承。
謠言同疑狐,就像溜苔同野草,總好生在有溼氣同濫泥个地方。唯有穩定、實在个行在教育這條路項,管佢係溜苔抑係野草,絕對生毋出來,無定還會開出靚靚个花來。語言个路長饒饒仔,只愛行過定著留下印跡,𫣆行个逐步都係分母語再生个希望!
華語
前些年,有政治人物喊說「母語要在家學」,引起不少批評。許多人認為這句話把語言傳承的責任推給家庭,是不負責任的說法。真的冷靜想想,母語本來就是在家庭裡自然習得的語言。不過,現今的社會環境早已不同,多數家長自己都不會說,又要怎麼教?如果一味要回到「家裡教母語」的理想模式,結果往往是「沒學,也沒教」,最後誰都不滿意,也沒有達到預定的期待。
本土語言流失,是時代的眼淚。它的問題,是社會變遷、教育制度與家庭語境共同改變所造成的結果。與其責怪,不如面對現實,尋找新的出路。
我教國中生時,學生常說:「國小學了六年,還是聽不懂、說不出。」教高中生時,他們又說:「學了八年(國小六年加上國中兩年)也沒學會。」這樣的遺憾屢見不鮮,除了這些回應之外,也有默默努力、持續進步的學生。他們雖然覺得有些難,仍樂意繼續學下去,這樣的精神就是「客家精神」,值得肯定。
在高中課堂上,有幾位學生從沒學過客語,他們選修的理由不一:有人想彌補與家中長輩的語言斷層,有人單純想學看看「客語是甚麼」……。不論動機為何,我總會鼓勵大家:「能讓你主動開口學的語言,就是有意義的語言。」我常告訴學生,一個語言不可能在一年內學會,但可以在一年內學會「怎麼學」。只要掌握到方法,語言就可以漸漸地融入生活。
母語教學的推動,不該泛政治化,也不該光喊口號而已。真正的問題不在「要不要教」,而在「怎麼教、誰能教、如何讓學生願意學」。學校與社會應該共同承擔這份責任,不要再讓家庭孤立,要讓母語重新走進生活。教師能做的,就是用心教;學生做得到的,就是努力學,只要我們都對得起自己,就是有意義的本土語傳承。
流言與疑心,就像青苔與雜草,總喜歡滋生在潮溼與泥濘之處。唯有穩定、踏實地走在教育這條路上,任它是青苔還是雜草,絕對長不出來,說不定還會開出漂亮的花來。語言的路很漫長,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走的每一步都是讓母語再生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