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璇/新竹報導】「全球客家是一個很大的拼圖,不只在亞洲。」將於下月獲頒全球客家最高榮耀「客家貢獻獎」的資深客家學者張維安,今天(20日)在全球客家研究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從歷史上三場大規模「反客家華人騷亂」切入,探討牙買加客家華人如何從殖民地的「中間人少數群體」位置,轉向1970年代的大規模「再次移民」,最後在北美建立多重認同社群的歷程。
反客家華人騷亂 階級問題族群化
張維安以「牙買加客家族群」為題指出,早期牙買加華人移民源自解放黑奴後,以契約勞工(Indentured laborer)身份到當地,多數在蔗園工作。隨著契約結束,他們逐漸累積資金,透過互助會方式經營雜貨店,漸漸壟斷當地雜貨店事業,取得在牙買加的零售與商業經濟優勢,形成「中間少數人」(middleman minority)社會角色,介於殖民當局與非裔群體之間。
「階級的問題被族群化,導致客家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張維安說,牙買加曾分別在1918年、1938年與1965年,發生三次反華騷亂。1918年的騷亂雖起於小事件,但迅速蔓延,主要為搶劫華人商店與財產;1938年事件則與勞工階級抗議及反殖民政府行動交織,「華裔商人變成社會不平等和經濟剝削的具體象徵,成為勞工叛亂的替罪羊。」1965年事件發生於牙買加獨立後,社會動盪與政策影響,加劇族群間的緊張關係。

張維安說,當時牙買加華人組成主要是客家人,但牙買加歷史上的反華騷亂,「並非反對客家人」,而是華人經濟上的成功、殖民社會的階級矛盾,導致階級問題被「族群化」。
再移民北美浪潮 形成「雙重少數」
這些階級與族群交錯的衝突,促使客家人再移民。
張維安指出,牙買加政府在1970年代,推行「民主社會主義」政策,加上社會暴力與經濟不穩定,加速資本外逃與人才流失;另方面,北美(加拿大與美國)放寬移民政策,提供「拉力」、吸引華裔社群移居。
這一波再移民過程,張維安認為,是一種族群策略性選擇,主要是為了自我保護、重建安全空間。移民到北美後,牙買加華人依靠強大的社群網絡,建立新的社會與經濟地位,形成「雙重少數(minority within a minority)」身份。這些移民多以英文為主要語言,但仍保留客家文化,並與牙買加及當地文化融合,形成兼具客家、牙買加與新國度元素的「多重認同(multiple identities)」。

身分認同轉變 「客家性」的誕生
特別的是,張維安指出,客家再次移民後的身份認同,也隨之改變。從早期保留中國的「認祖歸宗」,改以「牙買加的客家人」自我定位。也就是說,若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東莞,但從牙買加再次移民到加拿大後,他們強調自己是「來自牙買加的客家人」,而不再標示中國籍。
張維安表示,這種族群認同的轉變,反映「客家性」的誕生。
除了語言,血緣、文化及生活經驗也交織其中,形成多元認同。類似情況,也可見於大溪地客家人,他們同時認同自己是客家人、當地國民(如法國人)及玻里尼西亞的居民;也類似台灣東部客家人,認為祖先來自於台灣西部的故鄉認同,展現了族群認同的多重與共存性。
全球客家現象 拼圖完整才能真正理解
「客家人很早就已經全球化。」張維安進一步分析說,客家全球移民與殖民經濟體制、國際勞動力流動及全球政治經濟結構緊密相連。他指出,早期契約勞工移民、太平天國戰亂外推、傳教士協助的搬遷,都構成客家人全球流動的背景。在大洋洲及加勒比地區的移民案例中,都可觀察到客家族群在殖民與經濟結構下的流動性與韌性。
張維安表示,牙買加客家人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參照,提醒學界研究全球客家現象時,需要放在全球殖民經濟與政治經濟架構下,理解族群遷徙與認同的形成。「全球客家不只是東南亞或亞洲。」他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拼圖,只有將各地案例拼湊起來,才能完整理解全球客家究竟是什麼樣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