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丹麥作家索爾薇.拜勒(Solvej Balle)與她的獨立出版時光迴圈's OG Image

專訪》丹麥作家索爾薇.拜勒(Solvej Balle)與她的獨立出版時光迴圈

更新時間:2025/10/15 02:30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2022年,號稱「消失」文壇近30年的丹麥「神祕作家」索爾薇.拜勒(Solvej Balle),帶著她的新作《逃脫時光迴圈》(Om udregning af rumfang)席捲北歐文壇,還一舉拿下當年的「北歐理事會文學獎」大獎(Nordic Council Literature Prize)。英語版推出後,也同時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獎(後來由楊双子《臺灣漫遊錄》獲獎)及國際布克獎決選。

拜勒對丹麥讀者來說不是個新人,她在1986年出版了首部作品《Lyrefugl》——空難中唯一倖存的女性在孤島上試圖重新建立生活的故事。1993年的《Ifølge loven: Fire beretninger om mennesket》則奠定了拜勒在丹麥文壇的重要地位。本書透過4個人物的不同故事,理解人為什麼之所以為人。丹麥大報《Information》的書評描述,拜勒是90年代的文學巨星之一,這本書一出版就「燒起來」了,在法蘭克福書展曝光後更賣出超過10國翻譯版權。拜勒的文字精簡,極具哲理。這本書後來成為丹麥高中老師的教科書,研究此書的論文也多不勝數。

拜勒沒有因為《Ifølge loven: Fire beretninger om mennesket》大獲好評而「乘勝追擊」,成為暢銷書不斷的明星作家。相反的,幾年後因為不滿當時的大型出版社只給新書兩年的生命,加上接下來預計寫作的兩本散文集並不是在丹麥會暢銷的類型,拜勒覺得是時候跟主流出版社告別。

她接受Openbook專訪時表示,經歷了中小型出版社再到大型主流出版社,她感覺自己跟商業出版社合不來。除了出版社與她對待書的態度有所不同之外,因為追求銷量的市場導向,出版社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在推銷暢銷作家,其他作家與作品則淪為「二軍」、不被受重視,這點拜勒也深不以為然。事實上,在1990年她的第二本書《》出版時,拜勒就已經開始做獨立出版的夢。

拜勒在2002年搬離哥本哈根,遠離文學出版的中心,2008年更移居到丹麥南部的小島艾爾島(Aero Island)生活,2012年在那裡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Pelagraf, 並在2013年出版了兩本小散文集《Hvis》和《》。

她說,她一直很喜歡出版工作的實務部分,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紙、決定作品的書封,甚至可以確保書的製作與印刷都能符合永續標準。透過獨立出版,拜勒可以依照自己的進度和想法工作,做自己想做的書,不需要因為出版社的建議而妥協。可以直接接觸到她的讀者,也是她很享受的部分。

她說,很幸運在艾爾島上有一間印刷廠Mark & Storm,平常印製一些旅遊手冊、政府宣令、地方報紙,拜勒跟他們長期合作,從第一本書開始一直到現在。拜勒很享受可以騎著腳踏車就能到印刷廠參與書本印刷過程的獨立出版生活。

與印刷廠的長年合作,讓拜勒對他們培養出如同家人一般的感情。印刷廠的主人在完成《逃脫時光迴圈》第三部出版後過世,印製工作改由在另一個島上經營印刷廠的兒子接手,拜勒從此得騎著腳踏車再轉渡輪去參與書本的印刷。

《逃脫時光迴圈》大賣後,印刷廠工作量大增,從過去一刷只有300本的印量,到現在一刷就可能4000冊。除了印製工作之外,印刷廠也幫忙處理通路,印量大增之後,要處理的後續相關工作也更多。雖然印刷廠上上下下都覺得這樣的工作很特別,但拜勒自己對於讓地方小印刷廠這麼忙碌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她依舊相當珍惜、也很享受這樣的「家庭印刷」模式。

她說,要出版《逃脫時光迴圈》時,很多朋友勸她不要獨立出版,因為小說是可能大賣的暢銷文類,但她仍堅持獨立出版,繼續跟小印刷廠合作。《逃脫時光迴圈》第六部今年8月在丹麥出版,一直到現在,拜勒還是堅持自己決定紙張、封面、親自參與印製過程、跟讀者聯絡。她的每一本書也都符合永續出版的標準。


左下角有著簡潔封面的《逃脫時光迴圈VI》在一片花花綠綠的書封中特別醒目。(圖源:辜泳秝 Yongli Ku)

➤堅持簡約的封面 拜勒希望藉此找到對的讀者

拜勒是文字的信徒,她說有時候她會前往陌生的地方玩一個遊戲:到一家書店,隨手翻開一本書,如果書的開頭幾句話能吸引她,就把書買下。她很享受文字,也因此希望自己的書可以透過文字找到對的讀者。她相信因為她的文字而買下書的人,很可能就是對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她獨立出版後的每一本書,都選擇使用非常簡約的書封。她早期的作品只有簡單的圖案,沒有華麗的書封,書名跟作者名佔最大版面,沒有書腰,也沒有天花亂墜的推薦人和推薦序。拜勒說,其實這樣的封面設計不是她專屬的,法國與英國有許多出版社也是走這個路線,她非常喜歡。她希望讀者不是因為看到哪個推薦人的名字、介紹文字或是得了什麼獎項才買她的書。雖然這些訊息也許可以吸引更多人買書,但對她來說,找到對的讀者遠比找到很多讀者重要多了。

到了2022年出版《逃脫時光迴圈》一到三部時,拜勒更是將簡約風格推到極致。丹麥版的書封只保留書名、作者名與出版社名稱,連圖案都沒有了。她邀請視覺藝術家好友Gary Hincks做設計,七部曲封面都只採用單色,在書封摺頁內用羅馬數字標示第幾部,如果不知道的話,還真的會以為這是一本又一本的學術論文。

拜勒開玩笑說,「我故意把我的名字寫很大,丹麥讀者看到就會知道這是一本奇怪的書。」這樣簡約以作者文字為主角的設計,不但能看出拜勒的自信與她對文字的信仰,也是她對於主流書市推崇各種名人推薦、名家設計書封等花俏的書籍設計表達鮮明的立場,以及她對商業化出版的反抗。

➤我從來沒有消失 作家生活就像在時光迴圈?

《逃脫時光迴圈》第一部中,主人翁塔拉被困在11月18日這一天。日子不斷重複,她跟自己的先生同處一屋,但在多次嘗試跟先生解釋自己的狀況之後,塔拉決定將自己的生活軌跡跟先生完全錯開。雖然活在同一個空間,但先生卻對塔拉的存在毫無頭緒,塔拉決定自己承受孤單。

記者詢問拜勒,《逃脫時光迴圈》的設定對比於外界(文化出版圈)與她的關係,是不是很相似?在英國衛報今年3月的專訪中拜勒對於一些評論家聲稱自己隱居並停止寫作的說法一笑置之:「丹麥的文化圈跟英國一樣集中,如果你離開哥本哈根,簡直就像人間蒸發一樣。」拜勒搬到小島,遠離文化圈,經歷了生子、婚姻、獨立出版、寫作等各種重大的人生事件,然而哥本哈根的文化圈卻認為拜勒「消失」了,感覺不到她的存在。

拜勒說,塔拉在第一部的境遇可能多少反映了作家的生活。寫作時,她選擇盡可能不與外界接觸,各自安好,不互相干擾。在外界看來,她就像不存在,但作家腦海中其實是波濤洶湧,就像住在自己的宇宙中。然而,作品完成之後,作家得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呈現作品給外界並接受批評,這種心情就像塔拉每次要跟先生解釋那樣忐忑,「他會怎麼看我?」、「會不會覺得我瘋了?」

《逃脫時光迴圈》出版後在丹麥獲得極大好評,第一部譯介到瑞典之後,甚至被瑞典書評封為「文學界的愛因斯坦」,拜勒「消失」又「傳奇性重返」文壇的經歷,也成為一個賣點。

對此,拜勒表示,創作《逃脫時光迴圈》是她從1987年就產生的念頭,直到書籍正式出版,的確歷經了多年。她認為自己是需要離開文學圈才能好好創作的人,名氣與他人的關注對她通常沒有特別助益。


拜勒在寫第五部時家裡工作的模樣(Solvej Balle提供)

對於「消失」一說,拜勒表示自己在離開哥本哈根之後依舊持續創作,在2005、2008、2013年都有作品出版,只是這個世界,作家好像只有擁有媒體曝光才「得以存在」,而不是因為他們的作品而存在,她認為這很瘋狂。

拜勒對現今流行的社群媒體也沒有太大興趣,她很坦白的說,「我沒有時間弄那個」。她需要專注在生活與寫作上,特別是在《逃脫時光迴圈》大受歡迎、翻譯成多國語言之後,簽書、演說的邀約不斷,她更忙了。但她喜歡跟人直接接觸,「社群就讓其他人去經營吧」。

作品出現了各國版本,行銷、印刷、設計都不是拜勒所能控制的,但她對文字的信仰,依舊讓她沉浸在寫作與獨立出版的時光迴圈。拜勒現在正在努力衝刺,希望能盡快完成第七部,然後這個延續了數十年的寫作計畫就能告一段落。她說她很期待,完成七部曲後最想做的事情是繼續做藝術哲學方面的研究,也很想度個假。她也期待終於有時間閱讀跟做園藝,她說她的花園非常需要整理了!

問拜勒有沒有什麼話想跟台灣讀者說,她開玩笑地回答:「希望他們不要覺得我太奇怪。」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逃脫時光迴圈1:謎團
Om udregning af rumfang #1
作者:索爾薇.拜勒(Solvej Balle)
譯者:吳岫穎
出版:潮浪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索爾薇.拜勒 

出生於1962年,於1986年發表首部作品《琴鳥》(Lyrefugl,暫譯),1993年出版《根據法律 》(Ifølge loven,暫譯)後奠定大師地位,售出十多國版權。此後,她從大眾眼前消失,離開哥本哈根,隱居埃羅小島寫作,並創辦了自己的出版社。2020年,她帶著自費出版的七部曲《逃脫時光迴圈》返回文壇,隨即震撼北歐藝文界,憑此系列榮獲有「北歐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北歐理事會文學獎。英語版出版後隨即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翻譯獎及國際布克獎。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