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宏專欄/從《銀魂》到《燃燒的劍》:土方歲三的影像再現's OG Image

羅世宏專欄/從《銀魂》到《燃燒的劍》:土方歲三的影像再現

更新時間:2025/09/18 03:00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缺點是「好為...
0:00/0:00

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缺點是「好為人師」。

提到日本幕末時期的新選組副長土方歲三,許多人腦中浮現的未必是嚴肅的歷史人物,而是漫畫、動畫與電影中的虛構角色。這位1869年在函館戰死的武士,早已成為當代日本文化中不斷被重塑的符號。近年來,這種重塑特別體現在兩部作品之間的對比:一是熱血搞笑的《銀魂》,二是嚴肅史詩般的《燃燒的劍》。

空知英秋的漫畫《銀魂》自2000年代起連載,塑造了「真選組副長土方十四郎」一角,明顯以土方歲三為原型。角色繼承了歷史人物的冷酷紀律與劍術高超,但又被賦予荒誕的設定——最著名的就是「美乃滋重度愛好者」。動畫與真人版電影(2017、2018年,由柳樂優彌飾演)更強化了這種誇張感,使土方的形象在年輕世代中成為一種「惡搞武士」的代表。

這種再現方式,實際上反映著日本社會對幕末武士的雙重情感:既仰慕其忠誠與勇武,又嘲諷其固執與過時。《銀魂》將歷史人物消費為娛樂素材,透過笑料讓觀眾在距離化的安全感中「親近」歷史。

相反地,《燃燒的劍》(日文片名《燃えよ剣》,2021年首映)則將土方歲三還原為嚴肅的歷史主角。這部改編自司馬遼太郎小說的電影,由原田真人執導,岡田准一主演,聚焦於土方的一生——從日野農家子弟到新選組副長,再到箱館戰爭殉難。

電影中的土方被描繪為兼具冷酷紀律與柔情浪漫的角色:他既是冷靜果敢的軍人,也是敢於追求愛情的男子。這種詮釋延續了日本戰後文學對「敗者之美」的偏好,將失敗的武士轉化為帶有浪漫色彩的悲劇英雄。《燃燒的劍》不僅是武打場面的展現,更是對忠義與時代錯位的深刻反思。

透過 HamiVideo 等平台在台灣上架播出的《燃燒的劍》,土方歲三的故事也跨越國境,進入台灣觀眾的視野。對台灣觀眾而言,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日本歷史電影,更是一種文化消費與身份投射。台灣社會也有類似的「失敗者英雄」——如霧社事件中的莫那魯道、乙未戰爭中的徐驤,他們同樣長存於地方記憶中,卻在國家主流歷史敘事中被邊緣化。

台灣觀眾在觀看《燃燒的劍》時,可能會對土方的「殉節」產生共鳴,因為這正觸及一個跨文化的普遍問題:歷史如何被勝利者書寫?而失敗者的忠誠與勇氣,又如何在地方或文化作品中重獲尊嚴?

《銀魂》與《燃燒的劍》呈現出土方歲三形象的兩極:前者搞笑娛樂,後者嚴肅悲壯。兩者看似矛盾,卻共同構成了現代社會對歷史人物的想像空間。正因土方的生命故事兼具武勇、忠義與悲劇,他既能被喜劇化為「美乃滋副長」,也能被史詩化為「不屈的武士」。

土方歲三的影像再現,證明了歷史人物並非靜態的過去,而是不斷被再書寫、再演繹的活體記憶。當台灣觀眾透過 HamiVideo 觀看《燃燒的劍》,我們不僅在看一個日本武士的故事,也在看見歷史如何透過影像在不同世代、不同文化間持續流動。從笑料到史詩,從敗將到英雄,土方歲三的身影,正映照著我們如何與歷史對話。

羅世宏專欄/函館地方史的忠勇群像 從土方歲三到中島父子

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缺點是「好為…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