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外媒報導,蘋果為製造摺疊式iPhone,打算利用台灣供應商的工程資源與生態系,建立一條小型試驗產線,用於驗證設備、微調製程參數與生產步驟;一旦確認無誤,該流程將被複製到印度用於大規模量產,以助蘋果實現明年的出貨目標。
根據《日經亞洲》引述消息人士報導,蘋果目標在2026年將iPhone總出貨量提升10%,並認為推出市場期待已久的摺疊機款,將有助於實現這一目標;若計畫成真,也有助於蘋果加速將新產品研發從中國轉移出去,以因應美中之間持續的緊張局勢。
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打算利用台灣供應商的工程資源與生態系,建立一條小型試驗產線,用於驗證設備、微調製程參數與生產步驟,以便製造摺疊式iPhone;一旦這些步驟確認無誤,該流程將被複製到印度用於大規模量產。這種做法將縮短蘋果生產摺疊機的學習曲線,並確保印度的量產能順利展開。
知情人士還表示,蘋果供應商已鎖定台灣北部一塊土地作為試驗產線的可能地點,但計畫尚未定案;然而,土地與勞力資源方面在台灣存在限制,即便只是試驗產線,也需要上千名操作人員,這仍是項挑戰。
蘋果已告訴部分供應商,公司預期摺疊機款的推出能帶動整體iPhone需求,因此確保新機型的生產順利變得愈來愈關鍵,以助蘋果實現明年的出貨目標。消息人士稱,蘋果初步計畫2026年生產約9,500萬支新一代iPhone,比2025年成長逾10%,創下近年最高紀錄;明年所有型號總產量突破2.4億支,較今年成長約 10%。
消息人士還提到,今年新發表的iPhone 17系列初步產量預測為8,500萬支,2025 年所有iPhone型號合計約2.2億支,但實際產量會依市場反應調整。
報導還引述消息人士說法,指蘋果的「台–印生產策略」是為了降低來自美中、以及中印緊張局勢造成的風險與物流挑戰。蘋果正努力提升印度快速成長的製造能力與技術水準,但部分供應商仍面臨從中國進口生產設備、以及引進中國技師與工程師的困難。「從中國進口設備的問題在印度已存在很久。蘋果必須培養更多當地供應商,也要引進來自台灣的新設備供應商,目前雙管齊下。」
同時,印度本身也在美中之間走鋼索。在川普的關稅戰期間,印度已成為蘋果愈發重要的生產樞紐;而印度也高度依賴蘋果的投資與日益壯大的供應鏈生態系,以強化本國的科技製造實力。然而,莫迪政府與美國川普政府陷入關稅戰,另新德里與北京長年的緊張關係,直到近期莫迪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後,才略見緩和。
【原文出處】傳蘋果擬在台試產折疊iPhone 為來年印度量產做準備
《民視新聞網》提醒您: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