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台灣生育率持續探底,根據官方統計,全國新生兒人數從2015年的21.3萬人一路下滑,2024年僅剩12.5萬人,正式進入「超低生育率國家」。面對危機,行政院擬拍板通過「好孕3方案」,提高生育補助、加碼人工生殖與醫療性凍卵補助,減輕年輕世代與不孕夫妻的經濟負擔,預定2026年1月1日正式上路,整體經費達72.9億元。
政務委員陳時中昨天(17日)表示,目前各類社會保險制度下的生育給付金額落差極大,例如勞保平均約7萬元、公保約6.7萬元、農保6.1萬元、軍職人員4.2萬元、國保3.9萬元,約有7144名25歲以下無業者完全沒有給付。
陳時中說,新方案將由中央統一補助,每名新生兒都能領取10萬元;雙胞胎可領20萬元,以此類推。生育補助將與既有生育給付一併申請、同時發放;若屆時預算尚未完成審議,將先發放生育給付,待預算通過後,再追溯補發。
陳時中特別強調,地方政府的生育獎勵金另計,民眾仍可同時領取中央與地方補助,例如新北市第一胎最高可領14萬元,可望進一步減輕年輕家庭的開銷。
除生育補助外,政府也加碼人工生殖補助。人工生殖補助自2021年7月上路以來,有6.3萬多對夫妻申請,成功誕生約2.6至3萬名新生兒,對提升總生育數有顯著效果。但現行補助僅負擔約五成費用,許多夫妻因經濟壓力未參與,新方案將提高政府補助比率,鼓勵民眾及早接受療程。
方案將年齡切點從36歲放寬到39歲,未滿39歲者每胎可補助6次療程,首次補助從10萬元提高至15萬元,第2、3次由6萬元增至10萬元,第4至6次維持6萬元。39歲以上至未滿45歲者,首次補助13萬元,第2、3次補助8萬元,第4至6次每次6萬元,40歲以上至45歲僅補助前三次,補助金額比照39歲以上。中低收入戶則不分年齡,每次最高補助15萬元。
整體人工生殖補助經費編列25億元,政府補助比率由53%提高到77%,其中39歲以下族群由55%提升到84%,39歲至未滿45歲則由51%提高到64%。陳時中補充,原本僅限36歲以下單胚胎植入的規範將放寬至39歲以下,以降低多胞胎早產風險,39歲以下最多可植入兩個胚胎。為避免補助提高後醫院調漲收費,地方衛生局也將要求醫院費用調整須經核備。
第三項措施則是醫療性凍卵補助。陳時中指出,目前社會對普遍性凍卵呼聲漸增,但政府先從醫療性凍卵做起。補助對象為18至40歲(部分規劃為28至40歲)女性,若因罹患乳癌、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疾病,治療可能影響生育力者,經醫師專業評估後可申請,每案補助凍卵療程約7萬元,另補助取卵與保存處置費用約8000元;男性若需取精也可獲得8000元補助。目前全國共有36家醫療院所具備施術資格,整體經費約7000萬元。
陳時中強調,「好孕3方案」是因應少子化的重要政策工具,期待立法院能迅速審議通過相關預算,讓措施如期於2026年元旦上路,協助國人降低生養成本,讓想生的家庭都能安心生、健康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