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新聞傳播學生想當怎樣的記者?'s OG Image

【專題】新聞傳播學生想當怎樣的記者?

更新時間:2025/09/02 06:02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可以做自己想做的題目,然後可以被記得,人家一看到名字就知道你有什麼代表作。」

「有一點滿有趣的是,這些(實習單位)主管都會說,不要在新聞業待很久,真的想要就做了2、3年後趕快離開,」正在讀新聞碩士學位的楊佳臻告訴《田間》,「我就覺得,連他們都不想要我們踏入這個『火坑』,這還滿有趣的,但目前沒被嚇跑。」

每年9月1日是台灣的記者節,在2024年的記者節隔天,《端傳媒》(Initium Media)刊出〈不想當記者成世代心聲,大學教師也不鼓勵,台灣新聞業如何走下去?〉報導,探究造成現狀的原因,當時不少新聞工作者對文章所談情況心有戚戚焉。

《田間》當時訪問製作此報導的《端傳媒》台灣組主編許伯崧、記者章凱閎,他們指出,記者工作無成就感、缺乏中間層是主要因素,但還是有對新聞抱持熱忱的記者在努力。這次受訪的楊佳臻、黃家安、鄧芯怡3位新聞傳播系所學生,依然以當記者為目標。

Share

以當記者為目標

大學主修社會學的楊佳臻說,覺得大學期間自己的「社會學之眼」(sociological eye)被打開,且接觸到一些社會議題,會希望有能去做些改變,「做新聞或許是最理想的選擇」。「社會學之眼」是指用批判性思考來深入理解社會議題。

同樣在讀新聞碩士的黃家安在大學時主修外交,成為外交人員是原本的目標,但考量家人在有需要的時候,自己可能不在台灣陪著,因此思考別的出路,而在參與校園媒體運作後,認為自己滿適合新聞工作。他表示,自己對新事物有好奇心,也喜歡挖掘新東西的刺激感,「我覺得報新聞也滿刺激的,就是可能一定要問到什麼,或是訪到誰。」

受訪3人中唯一大學新聞本科系出身的鄧芯怡來自馬來西亞,最初就以主修新聞為目標,現也在讀傳播碩士。她表示:「那時候對台灣的想像是新聞自由(度)很高的地方,感覺好多媒體,應該這裡的新聞(產業)發展得不錯。」

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RSF)5月2日發布《2025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台灣是亞洲和華語圈表現最佳者,新聞自由程度位居全球第24名。馬來西亞因提升新聞工作者的法律環境,排名上升至全球第88名。

Subscribe now

傳統媒體和自媒體亦敵亦友

儘管台灣媒體數量很多,但幾乎都報導相同內容,且過度追求簡短、快速發布的即時新聞。鄧芯怡稱,即時新聞的需求可能還是有,但之前在電視台實習時,有次去某政黨的記者會,非常多台攝影機擠在一小間辦公室內,「那時候我是真正體悟到很多媒體這個概念,很具象化在我面前。」她認為,社會上仍有許多要被報導的事情,媒體資源應能合理分配,「具體要怎麼做到,應該是很難。」

無國界記者(RSF)5月2日發布《2025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台灣是亞洲之冠,全球排名第24。(翻攝RSF官網

楊佳臻說,自己若之後當記者,能力範圍內可做的是在現場多提問,不論是讓自己多了解該議題,或是讓受眾多知道一些資訊,就是去問出別人可能沒問到的東西,把報導內容做出一些特色。黃家安直言,每家媒體都在報同樣的新聞內容,這是整個產業結構或產業的商業模式有問題,才導致這些即時新聞的價值變低了。

此外,大眾接收資訊模式改變,不少人是從自媒體看「新聞報導」。鄧芯怡坦言,儘管傳統媒體也被批評不可信,但仍有編輯團隊層層把關,而自媒體可能缺少這部分,所以自己對自媒體的內容會有個界線。她也說,自媒體大部分會加上自己的評論和觀點,若想更了解議題,或聽取不同立場說法,這是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可互補的部分。

「自媒體大部分較多還是二手的資訊...... 記者會經營自己的人脈、消息來源,自媒體不一定會這樣,」黃家安指出傳統媒體和自媒體的差異,且大眾會檢視傳統媒體的新聞價值、社會責任,可是自媒體沒有這層顧慮,「如果新聞業的新聞價值再繼續往下走的話,(傳統媒體和自媒體)這一點的差距也會變得愈來愈小。」不過他提到,外國已有傳統媒體機構與自媒體合作案例,兩者關係可說是亦敵亦友。

除了自媒體帶來的競爭壓力,新聞業還要面對人工智慧(AI)的影響。楊佳臻告訴《田間》,除了較有效率地處理逐字稿,會問AI(ChatGPT)內容如何寫會比較適合,雖然不會使用AI給的回覆,但會有「即時討論」內容寫得好不好的感覺。黃家安則說,以前教授會教寫程式語言,現在是教如何利用AI幫忙寫程式,不用自己來寫。

2025年8月2日,台灣大學新聞所、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輔仁大學新聞系四校系所學生舉行聯合記者會,呼籲制定《新聞議價法》。(簡恒宇)

媒體依賴社群平台是慢性自殺

問到對未來的職涯目標或心中的業界榜樣,楊佳臻表示,自己沒有特定的榜樣,但希望有一天能成為被人知道名字的記者,「可以做自己想做的題目,然後可以被記得,人家一看到名字就知道你有什麼代表作。」

「也是想要被肯定是可做專題的記者,」鄧芯怡答道,但不會特別想說做獨立記者,因為在媒體機構內,或許能接觸更多資源,且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做好報導,不用去考慮很多事情,也會有人一起討論不同觀點。

另外,台灣的新聞傳播學界力推《新聞議價法》(全名為新聞媒體與數位科技平台公平發展法),但《鏡報》(Mirror Daily)8月15日獨家報導,如果法案通過,Meta可能會比照對待加拿大的模式處理,以後在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社群平台都看不到台灣媒體的報導內容。

黃家安表示,這是可預見的情況,但同時也代表Facebook等平台愈來愈不依賴新聞內容來作為其商業模式的一部分。他強調,不能因Meta可能封鎖台灣媒體的報導在社群平台露出,就不做任何改變,「如果一直依賴它們(社群平台),我們(新聞媒體)也是在慢性自殺...... (新聞媒體)和社群媒體的合作方式本來就已經有問題,那就是可能需要改變。」

鄧芯怡則樂觀看待,因為人總是會要看新聞,當不能從社群平台看新聞時,或許受眾就會回到媒體網站、App、電視上看新聞。

Share 田間 Tian Jian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