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
上週拙作談到花東縱谷盛產良質米,以前聯合報老同事黃敏中回應說,他的家鄉萬巒鄉靠東港溪畔,土壤肥沃,稻米產量、米質均為上乘,是屏東平原的穀倉,古來地名即為「官倉」,可惜後來改種其他近利價高農作物(如檳榔),地利、水利受損,人口也外移。
我回他說,高屏六堆客庄土地平坦,日治時期不少新竹州客家人到高屏贌田來耕,即所謂「北客南遷」;如今隨著高科技產業興起,現變成「南客北遷」了,移回舊新竹州(現桃竹苗四縣市)的也很多,您是其中之一。他不禁說,哈哈!以前是「北客南遷」,現是「南客北漂」。
好一個「南客北漂」!數字會說話,1941年的高雄州(轄現高雄市、屏東縣)面積5721平方公里,人口93萬383人;1942年的新竹州面積4570平方公里,人口85萬6382人,高雄州略多於新竹州。
那時是農業社會,日治時期新竹州客家人往高雄州遷徒,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投入大高雄港建設,二是伐樟焗腦的腦長、腦丁南下尋找樟林,三是進人日本人的農場(如美濃南隆農場)工作或到高屏贌田來耕(如現高雄市三民區寶珠溝、左營區菜公里、凹仔底一帶)。


到1980年台灣人口普查時,高雄縣(100萬5432人)、高雄市(121萬9589人)、屏東縣(88萬2442人)共有310萬7463人;而桃園縣(106萬7951人)、新竹縣(63萬8739人、新竹縣市還未分家)、苗栗縣(53萬8657人)共有224萬5347人,舊高雄州比舊新竹州多了86萬2116人。這期間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中鋼、中船與石化重工業都落腳高雄。
但,也從1980年起南北人口開始逆轉,那年底新竹科學園區在新竹市成立,隨著高科技及半導體等產業的逐年發展,為了就業謀職,中南部人口開始北漂,到今年7月高雄市(272萬4293人)、屏東縣(78萬5373人)共350萬9666人;而桃園市(235萬0861人)、新竹縣(59萬6884人)、新竹市(45萬5729人)、苗栗縣(53萬2354人)共393萬5828人,舊新竹州反比舊高雄州多了42萬6162人。
若以1980年相較,舊高雄州比舊新竹州少了128萬8278人,南北人口明顯消長,真的是從「北客南遷」變成「南客北漂」了!


屏東縣、新竹縣分是南北客家人比率最高的縣,1980年屏東縣有88萬2442人,新竹縣(新竹市仍屬新竹縣管轄)63萬8739人,若扣掉新竹市23萬8500人,新竹縣才40萬239人,屏東縣是新竹縣的兩倍多,但到2025年7月新竹縣增至59萬6884人,屏東縣卻跌至78萬5373人。
2016年(第9屆)立委選舉屏東縣還選出3席,新竹縣只選出1席,但到2020年(第10屆)時,兩縣都變成選出2席立委。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全台各縣市家庭可支配所得新竹市、縣分達150.36萬、148.15萬元分居1、3名,台北市148.55萬元居次,桃園市、新北市分居4、5名。家庭儲蓄新竹市、縣也分以40.84萬、35.06萬元,高居全台1、3名,苗栗縣以37.36萬元第2,家庭可支配所得亦位居中前端,並非如外人嘲諷的「苗栗國」。
另據勞動部今年6月的各縣市薪資統計平均,新竹市、縣分達73159元、57749元排名第1、2名,台北市53582元排名第3;新竹縣、市、桃園市也是全國人口最年輕的縣市,中小學多數縣市減班,這3縣市卻增班、建新校。



新竹縣客家人占67.8%,新竹市亦有1∕3客家人,會變成全台最富有、薪資最高的縣市,除拜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所賜,亦有國立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等頂尖大學加持,因就業、就學都方便,人口自然增加,也年輕化。
不僅「南客北漂」,日治與光復初期吸引「西客東渡」的花東地區,雖有美麗的山水,是台灣良質米產地,亦是台灣觀光勝地,但因缺乏工商產業,加上近年來地震、颱風災情頻傳,「東客西移」也非常明顯。花蓮縣1985年人口最多曾達36萬1579人、現跌至31萬3903人;台東縣人口1970年曾達29萬1761人,現也僅剰20萬9134人。
南部、東部人口減少,除了北漂、西移外,少子化亦是原因之一,而政府施政亦該全盤考量各地優劣,給予補強,讓全台各地均能平衡發展,安居樂業。



